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四)
弹指一挥间,歳人在辽东半岛南部(也许还有北朝鲜北部的黄海海滨)平静的生活了500年,这期间,他们也不断和比邻而居的山东半岛逐渐商化的居民,以及位于北部今沈阳地区浑河流域的有鬲文化居民进行密切的人员和文化交流,但仅此而已,他们的生活范围,仍然是辽东半岛的南部地带(可能也生活在另一个半岛的西北部),[
阅读全文]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三)
魏晋史家泛称东北亚地区的居民为“夷”,大有深意。后汉书在介绍东北亚居民时,开篇引用是这么一段话:“《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柢是植物“根”的意思,这和我们在前文见到的歳人祭祀“隧”神的习俗多么吻合,而且和“东方甲乙木”的方位思想也是一致的。当然,再聪[
阅读全文]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二)
歳人的推定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东北亚历史上的人群,最纠缠不清的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古族名称繁多,但内涵却不清楚,致使研究者无法把这些族名和历史事迹以及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比如歳人和貊人,就长期纠缠在一起,无法确定历史记录中哪些特点是歳人的,哪些是貊人的,出土的考古资料哪些是歳人的,哪些是貊人的。虽然[
阅读全文]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一)
南歳(即南沃沮),从名称,二次葬习俗上,正如史书所指出,是确凿的歳人。所以,南歳,是考察整个歳人习俗极佳的样本。
史家特别点出南歳人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常用十月节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十月祭天”也是史书中提到多次的东北亚居民的习俗,我们来一一检视有这个习俗的居民,包括南歳、勾[
阅读全文]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
前文花了较长篇幅,介绍了前195年-108年东北亚的国际形势。比政权更加难以琢磨是人群。由于古代人群的不断分化和组合,许多古老同质人群在分化中逐渐消失了,又有许多的本来异质的人群不断融合,而形成新的同质人群。
是否同质人群,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很多时候这不是靠定义来解决的。比如,要在学问里定义同质人群,无论[
阅读全文]
【七】
终于该论论挹娄了。
挹娄也是出现在魏略、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中的,这个表明在东汉和三国时期,挹娄是存在的。考虑到两汉交替之际(公元初),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东北亚区域内有剧烈的人群冲突,其时卫氏早已灭亡,乌桓已经内附,鲜卑仍然没有南下,夫余和勾骊等都是在蜕变成长的阶段,一切看起来都波澜不惊,所以不妨设想前195年-108年挹娄也是存在[
阅读全文]
【六】
现在该谈谈沃沮了。沃沮现在史家把它当成一个族称,但我觉得有一些误导。沃沮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魏略和后汉书中,其实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一个特殊地域的名称。当然地域得名往往是和人群或族群分不开的。但仅仅把沃沮当成族称的做法,屏蔽了沃沮作为一个地理名词的一些功能,直接导致人们把生活在所谓沃沮这个地域之内的全部人群想象为是一个[
阅读全文]
貊貉,汉语读音有mohe和momo两种。为了避免歧异,我们暂且只讨论“貊”,不讨论“貉”,就是把”貊貉”当成“貊”。
貊是和歳同时出现在魏略、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中的,由于上述三本史书经常把“歳貊”连用,多少给后世造成了“歳貊”相同的印象。近代史家已经尝试开始区分歳和貊,但由于二者内涵之间的分别不甚明了,实际上也习惯性的或无奈得歳貊不分,一笔[
阅读全文]
介绍了乌桓和鲜卑,再来看看夫余、濊、貊貉、挹娄和沃沮等部落联盟和部落。
对以上这些部族记载较多的是三国志的魏书和后汉书。三国志和作者陈寿的名头响亮,毋需多言,陈寿先为蜀汉人,31岁以后成为西晋人。前文使用了较多的后汉书的文献,现在转而多用三国志文献。其实三国志比后汉书成书早。后汉书是南朝宋人范晔在存世多本东汉断代史书的基础上,编撰而[
阅读全文]
【三】
史记载匈奴冒顿单于破东胡,东胡分为乌桓和鲜卑,二者有没有区别,暂且按下不表。冒顿破东胡在秦汉交会之际,所以从东胡分裂出来的乌桓和鲜卑已经存在于前195年-108年这段历史切片中。
首先稍微科普一下东胡。东胡在确切的史籍中,出现在史记的赵世家、匈奴列传等文献中。活动在赵国的广义上的东部,经常和燕国并列。夏家店上层文化,学界多认为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