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徘徊在上古时代

历史就是远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时空的隧道; 思维就是不灭的灵魂; 开始吧,让灵魂穿越时空,回到亘古...
正文

乐谈东北亚史十二

(2009-05-03 09:18:16) 下一个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二)

歳人的推定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东北亚历史上的人群,最纠缠不清的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古族名称繁多,但内涵却不清楚,致使研究者无法把这些族名和历史事迹以及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比如歳人和貊人,就长期纠缠在一起,无法确定历史记录中哪些特点是歳人的,哪些是貊人的,出土的考古资料哪些是歳人的,哪些是貊人的。虽然大家都觉得,歳貊确实需要区分一下,但歳貊之间各自一目了然而泾渭分明的特点究竟是什么?读了许多文献,都不得要领。自从确认二次葬是歳人的标志后,再读文献,就能感到歳人的这个特点,是一团乱麻中的一个头绪。当然,任何推理都可能是错误的,但到目前为止,建立在“歳人二次葬”基础上的诸多推论,自适应的状态都非常好,于是也越来越有信心了。再次回顾一下这个推理的几个要点,一方面检视逻辑的严密性,另一方面加强概念。

首先,南歳是史书中最确凿的歳人政权。从南歳的风土人情出发推定歳人,是最稳妥的出发点。南歳是我命名的名称,就是史书里谈到的政权“歳”或近代文献里经常使用的东歳。史书对南歳的描述提供了这样两条信息:

1、南歳的前身是乐浪郡东部校尉所辖的7个以歳民为主的县。
2、十月祭天。

其次,发现了南沃沮其实就是南歳,根本原因就是史家在描述南沃沮时所谈的那些个县以及这些县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南歳是一摸一样的。而且这些县的数量同南歳一样也是7个,县的名称也相同,居民也是以歳民为主。再考据一下,原来是同一地理范畴,不同时期的叫法。猜想当时的史家可能从不同来源渠道得到南歳和南沃沮的资料,又没有现代的地图或google可用,只好分别描述了。南沃沮是近代文献使用的定义,指史书中的“沃沮”或“东沃沮”的南部那一块地界。基于南沃沮和南歳一回事,从南沃沮的风土人情出发推定歳人,等同于从南歳出发。

史书对南沃沮的描述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详细描述了一种有椁而无棺的葬俗。

这个“有椁无棺”,读史书读到夫余的时候,已经碰到过一次,但字面意思好理解,内涵是什么不甚了了。当读到南沃沮有这个习俗的时候,人就会跳起来:哦,“有椁无棺”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原来南沃沮的这些歳人都是二次葬的,这可是一个“uncommon”的习俗。

第三,以上两个步骤,奠定了一切推论的公理基础。再去查阅文献,抓住二次葬不放,歳人的来龙去脉就一清二楚了。于是“有椁无棺”就变成了一个强定理。

第四,从南歳中还可以得到一个弱定理,就是“十月祭天”,这条弱定理是锦上添花。但它所透露出的“隧”神,很值得玩味。它已经成为一个官子,随时准备派上用场,但在目前这个序列里,可能暂时用不上了。

既然首先推定了歳人,深入研究一下这个古老族群,不无裨益。

如前所述,歳人是一个从事农业活动的群体。在东汉三国时期,从南歳的情况看,作物是稻米,这从他们敬献给祖先的作物是“米”可以看出;植桑养蚕,没有棉花;手工业有织锦、织麻布、煮盐等;部分从事渔业,出产鱼和其它海产品。饲养一种矮马,称为“果下马”,从史书记载看,这种马可以在果树下穿行,所以得名。这种马,容易让人联想起大陆西南地区的那种小矮马。勾骊也有矮马,看来主要是歳人在饲养。南歳附近的海域出产班鱼皮,不知何许物也。猛兽见于史书的是豹子。南歳的武装力量主要是步卒,包括弓箭手和长矛兵,使用有名的“乐浪檀弓”和一种长达三丈,几人共用的长矛。

南北朝鲜的考古资料因语言问题,无法使用。从分布于吉林省中部的歳人遗址来看,歳人生活中常用的陶器包括罐、壶、杯、碗、豆等,基本没有鬲。这些遗址还出土铁制农具,如斧镰等。也出土铜器包括铜镜等生活用品和铜剑等武器。所以,歳人的手工业中,还应该加入制陶、冶铁和炼铜。从出土陶器看,歳人是一个用豆的族群。豆是一种盛食器,类似于加了一个高足的盆或盘,足的底部是圈形的。史书载东北亚地区多数居民饮食用豆,所言不虚。古人眼里,用豆是一种高雅和文明的象征。

按:圈形的足底,是和平底器,以及三足器相对的。圈形底就像我们现在的碗,下面有个小圈圈以利于手持和避热。罐一般是平底器,鬲和鼎是三足器。

总的来说,歳人的生活和其它东亚农业民族的生活并无二致,宁静而祥和。

从出土文物看,歳人是无鬲的族群。上文在介绍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时候,曾经提过“有鬲”代表着可能不是“非我族类”。这里歳人无鬲,是不是就是“非我族类”呢?答案还是否定的。豆也是典型的东亚文化,有豆也代表着可能不是“非我族类”。

夏商周三代这2000年,确实是一个有鬲人群不断壮大的历史。夏代,有鬲和无鬲的文化还势均力敌。到了商代,占有统治地位的人群,毫无疑问是有鬲的人群,但无鬲的文化在商汤建国时代,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是后来融合到有鬲的人群里。到了周代,有鬲的人群更是大行其道,完全独立建国。细纠起来,这里面有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我们看到的现象,与夏商周三代时期,整体中国文化处于较西方文明落后的状态有关。而有鬲的文化,自从前2500-2000年代被压缩到大陆的西和北两个方向,反而因祸得福,最先接触到了青铜以及后来铁器等金属制造技术,以及战车等军事技术,这足以打破均衡,支撑有鬲人群持续壮大了约2000年。

呵呵,有读者可能会问,怎么没有提骑兵啊?这项技术也是西来的啊。这里是有意没有提到骑兵。自己留点宝吧,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有鬲人群不可避免得整体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现象从西周中期周朝的军队在汉江流域“丧六师”,算是最初的迹象。随后,随着楚、吴、越等东方南方势力的崛起,整体上中国历史又开始了一个2000年的轮回。这个轮回基本伴随着中国文明和文化“重新”崛起和超越西方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是的,是重新。

在前195年-108年这个时间段,象歳人这样生活在地理边缘的无鬲的人群,恰恰是在有鬲人群壮大的这个2000年里,逐步退却到东亚文明的边缘地带。但他们是坚持的人群,看似宁静而祥和,但内心可能很倔犟。作为后人,当我们在审视这个人群时,时刻铭记在心的是,超越前2000-公元这两千年,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大陆的人群,是曾经创造中国文明的第一次辉煌的人群,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祖先。不可避免,前195年-108年这个时间段的歳人,是当时生活在大陆人群的兄弟姐妹。

有鬲和无鬲的关系,一言难尽,有点象经常吵架的双亲,支持那个都不是后辈应该做的事情。由于本写作系列,下个截取的历史片段可能是商周之际。所以还是回到歳人,看看在由辽东半岛,长白山区南北两麓和朝鲜半岛中部构成的这个地理范畴之内,在从西周至东汉这个长达千余年的时间段内,他们如何顽强生存,并保持着“二次捡骨家族丛葬”这个古老特征的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