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博文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12-12 17:50:48)
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
放下诵读得滚瓜烂熟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的修行境界;
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数目一样多,谁说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样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会一样。不要急於去否定别人┅┅
放下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的“心中妄念”,一个不能接受客观现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2-11 14:09:44)
人在天地之间如何自处与运用,我把它分成四种:第一是归零的心;第二包括了三心意志、四得胸怀、五点作为;第三是凝聚生命的势能;第四是了解势能的转动。先谈归零的心。
归零的心
做任何事物心均要先归零,如此效率最高,因为它当下把握。可是人身心常常不能和谐,身心二元而无法合一,心境就没办法归零,也就无法随遇而安。一个人的心态如何归零?我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禅修的方法和过程             净明山人 原文网址 http://www.fojiaoshequ.cn/pubreplay.do?block_ID=1150&Subject_ID=9cef7df136764b6f8f12fbf17f1e826a
   禅的修行第一个是悟性,第二个是方法。   悟性能够使你开眼,就是说有正的法眼,能够使你的修行、人生的活动有一个正确的理念。使你很多杂乱的思想得到统一、能够得到平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明子请教:心随万境转的心与境由心生的心是同一个心吗? 答疑:“心随万境转”和“境由心生”这两句话,一个是从“心”的角度来阐述心与境的关系,另一个是从“境”的角度来阐明心与境的关系。
从实际观察的角度看,境与心是相依相存的关系:
没有境,心无法生起——正所谓“心随万境转”。
没有心,境并不存在——正所谓“境由心生”。
这正如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这是《坛经》最后一品,里面涉及到禅宗内部的一些法数,很重要。你要出世,要在世间度化众生,没有相应的本领手段是不行的。六祖大师在这一品中所谈到的法,既是宗门内的家法,对学禅者起到教材的作用。更是对外应机接机的方便。六祖是把世间法相吃透了的。对分别思维那一套了如指掌,懂得了六祖所说的这些法,你自己对内对外就有了一个准则,就不会是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顿悟的力量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来参学的人,程度不一样,学问背境不一样,根性的利钝不一样。而教师则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善于接引,两者一扣,就是‘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有缘’,所以叫做‘机缘’。机缘品特别重要,不弄懂这一品,以后你看《五灯会元》一类的书就没有办法。你若懂了这一品,你再看祖师们的机锋转语,行棒行唱等种种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