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中国有个成语“红颜薄命”,意思是女子容貌美丽但命运却不好。不难看到,西方歌剧中的悲剧大多都是如此,漂亮的女主人公不但命运不好,结局还往往是死亡。像这里以前欣赏过的《茶花女》,《弄臣》,《卡门》,《拉克美》,还有以后要欣赏的《苔依丝》,《蝴蝶夫人》,《波西米亚人》等等,都是如此。今天要欣赏的马斯奈的《曼侬》也是一个红颜薄命的悲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去年本市交响乐团的一次音乐会上,曲目中有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因为我对这首乐曲比较熟悉,也就没看节目单上的介绍。直到乐团的指挥在演奏此曲之前讲了几句,我才注意到,他说《伏尔塔瓦河》与以色列国歌的旋律出自同一首早年的意大利歌曲。当时我还有点半信半疑,后来在互联网上查了查,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有朋友问关于歌剧的前景,我就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任何艺术门类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都有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当这种条件改变了,这种艺术门类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甚至衰微。 歌剧也不例外,自其16世纪末诞生以来,18和19世纪是相对繁荣的时期,到20世纪初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现在。歌剧的现状不景气,全世界只有不算多的歌剧院还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法国作曲家德利伯(1836—1891)一生的主要创作是歌剧和芭蕾舞剧,作有约二十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这部《拉克美》。这是一部充满东方色彩的,关于爱情的悲剧。更多介绍和剧情见百度百科的介绍: 德利伯的《拉克美》: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3788.htm 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km%C3%A9 欣赏两个精彩选段:第一幕,女主角拉克美和她的女仆玛丽卡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奥芬巴赫(1819-1880)虽原籍德国,但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被认为是法国作曲家。据说一生曾写过102部舞台音乐作品,其中大多数是轻歌剧;而这部《霍夫曼的故事》被称为“魔幻歌剧”(opérafantastique),即表现魔幻题材的歌剧。其风格比较特别,像是在轻歌剧和正歌剧之间。《霍夫曼的故事》也是作曲家最后,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据说还没全部完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比才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不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歌剧《卡门》了,据说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转引自百度百科的介绍)。剧情取材于法国著名文学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采用法国“喜歌剧”(opéracomique)的风格。“喜歌剧”不同于通常歌剧(opéra)的主要特点是有对白(而通常的歌剧没有对白,是用宣叙调表现剧中人说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梅耶贝尔虽然是德国人,但他曾长期生活在法国巴黎,其主要作品是法语歌剧,其中最成功的,当属他最后的一部歌剧《非洲女郎》。 一般认为,梅耶贝尔市法国“大歌剧”的代表人物。“大歌剧”(grandopéra)是法国大约1820至1850年流行的一种严肃歌剧风格,主要是相对于“喜歌剧”(Opéracomique)而言的。“大歌剧”“通常是四或五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自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以来,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版本层出不穷,据说仅歌剧就有八种版本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要数古诺的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了。其概括和剧情,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8546/8892191.htm 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m%C3%A9o_et_Juliette 介绍两段剧中的精彩选曲:第一幕中朱丽叶的咏叹调:“我愿活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面说过,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对音乐也有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不少以《浮士德》为题材的名作。前面介绍了柏辽兹的《浮士德的天谴》,是根据“传奇剧”的形式被后人改编成的歌剧。而今天介绍古诺的《浮士德》,原创就是歌剧。当然,后者比前者晚十余年,又都是在巴黎,不排除后者受到前者一定影响的可能。古诺的《浮士德》歌剧的概括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除了我们上次介绍过的“传奇音乐戏剧”《浮士德的天谴》,伯辽兹还作过三部歌剧,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特洛伊人》。《特洛伊人》的剧本是由作曲家本人根据维吉尔(Virgil)的叙事史诗《埃涅阿斯紀》写成。由于其结构庞大,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又叫《特洛伊之争》,包括全剧的第一,二两幕;下部分又叫《特洛伊人在迦太基》,包括全剧的第三,四,五幕。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