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博文
从贝里尼的简介中可以看出,1831年是他非常繁忙的一年:3月6日,《梦游女》(Lasonnambula)首演;不到十个月以后,《诺玛》(Norma)又于12月26日首演,以后事实证明,这两部都是贝里尼的名作。下面就按时间顺序先说《梦游女》。
《梦游女》属喜歌剧,由罗马尼(FeliceRomani)编剧,剧名又译作“梦游病者”。据说梦游这种病有些可怕,患者会在梦中起身行走,还能做一些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歌剧欣赏散记:关于贝里尼
前面说过,贝里尼(VincenzoBellini,1801-1835)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前三杰”之一。说起这前三杰,通常的顺序是:罗西尼(GioachinoRossini,1792-1868),贝里尼,唐尼采蒂(GaetanoDonizetti,1797-1848)。其实他们中间贝里尼最年轻,但可能是由於他的几部歌剧名作问世比唐尼采蒂早一点,所以人们往往先说他。可惜的是,贝里尼虽然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年仅3[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塞维利亚理发师》(IlBarbierediSiviglia)是罗西尼(GioachinoRossini)最著名的喜歌剧,于1816年在罗马首演。剧本是斯特比尼(CesareSterbini)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的。从故事的顺序来说,《费加罗的婚礼》是《塞维利亚理发师》的续篇,尽管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在先。
剧情大意是:费加罗是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一位理发师,正直,机智,助人为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罗西尼(Gioachino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纪初期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与比他略晚的贝里尼(VincenzoBellini,1801-1835)和唐尼采蒂(GaetanoDonizetti,1797-1848)音乐风格比较接近,有人称他们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前三杰”。他们的歌剧都重视声音和歌唱技巧,美声唱法在他们那里发展到极至。如今的声乐比赛中,他们的作品仍然倍受歌唱家们的青睐。同时,他们也注重戏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段唱选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是伯爵年轻的仆从凯鲁比诺的一段抒情曲。有的中文书把这首歌也叫“咏叹调”,但“咏叹调”的原文是aria,而这首歌是arietta,还是译作“抒情曲”以示区别为好。凯鲁比诺由女中音扮演。这是第二幕中,凯鲁比诺在好友苏珊娜的鼓励下,向伯爵夫人表明心情时演唱的。她很好地表达了陷入情网的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前面说过,在莫扎特的二十二部歌剧中,有三部是德语的,她们为后来的同类作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在这三部德语歌剧中,《魔笛》(DieZauberfloete)无疑是最成功的。
剧本是希卡内德(J.E.Schikaneder)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于1791年在维也纳首演。剧情大意是:埃及王子塔米诺为了寻找夜后的女儿帕米娜,随身携带夜后所赠的一支魔笛。在象征光明的萨拉斯托的帮助下,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早就说要写一篇关于扒车回京的往事回顾,但真的开始写,又发现扒车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不是在客车上心惊肉跳躲避查票,就是在货车上满脸煤屑狼狈不堪.想到我最后一次扒车是为了回京看画展,就把这两件事一块儿写了.还得说一句,扒车肯定不对,希望大家永远不要,也用不着扒车.)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往事回顾:三十年前的一场音乐会 
记得那是在一九七三年初,我从农村回城过冬期间.一天,一个好友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英国伦敦爱乐乐团要来访问演出了!” 
这消息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当时文革尚未结束,能够公演和广播的只有那几个“样板戏”和少数通过审查,带有“革命”内容的节目.西方音乐早在”文革”开始就被打入了冷宫。。。 
“真的吗?”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这是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中男主人公费加罗一段著名的咏叹调。是在第一幕,凯鲁比诺被罚去当兵,情绪低落时,费加罗开导他时唱的。这段唱情绪热情开朗,曲调流畅有力,很好地表达了歌词的内容,同时对费加罗性格的塑造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乐队伴奏也相当有特色,是男中音最喜爱的歌剧选曲之一。
全曲的结构运用回旋曲式的原则,大体形成A[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莫扎特(Mozart)作曲的二十二部歌剧中,《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无疑是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前面说过,这是一部意大利喜歌剧(operabuffa),但其内容并不只是单纯的搞笑,而是在滑稽嘻笑的同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思想。剧本是彭替(LorenzodaPonte)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Pierre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的。博马舍的原作因受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公开批评贵族,颂扬平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1]
[32]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