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博文
本片是根据茅盾(1896-1981)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原著发表于1932年,“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名著。详见百度百科对小说《林家铺子》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5308/7115173.htm#viewPageCon[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个可能大家比较熟悉,是描写林则徐在广州禁烟,虎门销烟,及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经历。虽然有很多细节是编写的,但主要事件与历史大体相符,是比较好的历史人物传记片,也是五十年代突出的好影片。当然,影片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那个年代政治上比较左的印记,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有点夸大,尽管影片结尾描写的”三元里抗英“是有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电影《我这一辈子》是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杨柳青编剧,石挥自导自演的。老舍大家都很熟悉。小说《我这一辈子》发表于1937年,描写旧时代一个巡警的一生。如果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那么这部《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源头的代表作之一。她描写了北京下层人的生活,多用北京的方言或习惯用语,生动而幽默,然而讲述的故事确是沉重的。这小说对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万家灯火》“描绘了抗日战争后国统区小资产阶级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编剧阳翰笙,沈浮,导演沈浮(1905-1994),属第二代导演,导过十多部电影,《万家灯火》是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此外还有《李时珍》(1956),《老兵新传》(1959)等,在那个年代也都是不错的电影。 我觉得,百度百科对影片的概括介绍很贴切:“阳翰笙和沈浮在这部影片中运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48年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堪称中国电影经典中的经典。特别是近年来,对《小城之春》的好评如潮,人们好像重新发现了这部影片的价值。在“两岸三地”几种优秀华语电影的评选中,《小城之春》均榜上有名,甚至名列第一。更有专家把《小城之春》与美国电影《公民凯恩》和日本电影《罗生门》相比,这些都堪称世界电影的经典之作。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八千里路云和月》表现八年抗战时期,一支上海抗敌演剧队艰难困苦的经历,以及胜利后一些演剧队员们的生活和遭遇。编剧导演史东山(1902-1955)是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的中坚人物,曾创作过二十多部电影,而《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数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1949年以后,史东山在文化部电影局工作期间,很多文艺思想曾与胡风比较接近。1955年2月,因不愿对“胡风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重温了一遍《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虽然剧情早就知道,但看到最后,还是觉得蛮沉重的。众所周知,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向是非常高的,正如百科百度所说:“该片代表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最高水准的巅峰之作。” 影片是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和编剧,他们都是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蔡楚生(1906—1968)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夜半歌声》据说是中国的第一部恐怖片。编剧导演马徐维邦(1905-1961)导演过三十多部电影,多数似乎与恐怖风格有关,而《夜半歌声》应该是其中最有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据说编导是根据法国小说《歌剧魅影》及美国的同名电影改编的,但从剧情上看,改编的幅度是相当大的。《夜半歌声》并不只是表现恐怖加爱情,而是加进了反迫害,争自由的主题。 扮演男主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字街头》的编剧导演沈西苓(1913-1940)也属于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由于因病早逝,他的作品并不多,而《十字街头》可能是其中最成功的。影片是表现三十年代上海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存危机及喜怒哀乐等。片中虽然用了一些喜剧因素,但主要表现的却是并不轻松的主题。结论虽然有些抽象,但还是很进步的。 关于影片中的表演,如果说前面的《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想《马路天使》不用太多介绍了,因为这是1949年以后,在大陆还上演的少数几部老电影之一,很多人都看过,确实好。 首先,《马路天使》是由前面提到过的袁牧之编剧导演,也被认为是“国防电影”之一。剧情表现上海在七七事变以前,一些下层人民的生活。在此之前,袁牧之还导演过另一部电影《都市风光》(1935),相比之下,《马路天使》显得更成熟一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