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博文
插队期间,我们借冬闲或农活不忙的机会,多次外出游山玩水。下面记述的是刚下去后不久的第一次出游,也是唯一一次搭乘村里的大车外出旅行。
通过和老乡聊天,发现他们对宋代杨家将的故事都很熟悉。他们还说,杨家将打过仗的金沙滩和两狼山都离我们村不太远,生产队进山拉煤的大车就经过这些地方[**],还能见到李陵碑呢!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经大队领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记得那是在插队第四年的秋天,大队领导让我也参加看田的工作。“看田”,有些地方又叫“护秋”,就是在秋天从庄稼开始成熟到全部收割完毕,村里派专人组成小组,在地里和村口日夜巡逻盘查,防止庄稼被盗。我开始并不想干,倒不是像老乡那样怕得罪人,而是觉得日夜工作生活不规律(只能轮班睡觉),自己看书练琴的时间也少了。但又想到,领导让我这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些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小芳”,是唱一个男知青和一个农村姑娘相爱的事。后来发现描写这类事情的文学作品也不少,一时间,好像当年男知青和村里女孩要好的事相当普遍,连本来对我很了解的朋友也问我:“你在村里呆了五年,真的没有‘小芳’?”我确实没有。那些年不但没有和村里的女孩相好,也没有那种意义的“女朋友”。原因很简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老乡在工间或工余,有时会唱两嗓子,除了前面提到的唱戏,有时也唱歌,主要是当地流传的民歌。多数时候唱得并不完整,就来几句。和其它各地的民歌一样,这些民歌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及风土人情。可惜,我当时并没有留意,更没有拿纸笔去记录,所以现在还能想起来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记得有一次是在地头短暂休息时,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随口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刚到村里的第二天晚上,大队领导为我们组织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欢迎晚会。地点在小学校的院子里,舞台是现成的,就是学校院子里那个坐南朝北的戏台。我们十几个知青都被请到台上,坐在侧面。老乡在台下有的自带小凳坐着,更多人就是站着看。虽然是冬季,气温很低,但还是来了很多人,相当热闹。
节目开始了,先是由村里十来个男女青年表演的歌舞“敬爱的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来到村里,很多当地的习俗是我们以前不熟悉,甚至没见过的。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很多这类东西都属于“四旧”,但村里的老乡和干部却不管那一套,照样按他们的传统习俗行事,真是有点“天高皇帝远”的意味。集中体现风俗习惯的莫过于婚丧嫁娶这些红白喜事了。我在村里时,亲眼见到过老乡办这些事。当时只是看新鲜,看热闹,没有刻意去记住什么,也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村里,由于对种地并不感兴趣,白天大家多是比较被动地干农活。真正自己想干的事,只有在晚饭后就寝前这段时间来做。由于当时对未来看不到什么希望,大家没有什么奋斗目标,只是用那时间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得最多的首先是读书。
那时还在文革期间,可以找到的书并不多,大家往往都是从家里带些书,互相借着看,有时还是跨村互借。书是各种各样的,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我们那里上级给每个知青200元安家费,由大队管理,专款专用,其中主要是建房费80元。第一年开春,大队组织人力开始为我们盖房。知青男生们也在需要时被调来当“小工”,主要是干些打地基,协助“大工”(瓦匠)砌墙等活。
经过一段努力,墙砌起来,该上粱了。按照当地的风俗,上粱是盖房的大事,要由未来的房主请客,通常是吃炸油糕,还有“上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们那老乡对干农活有个专门的词语,叫“受苦”。刚听到时感到很新鲜,后来才慢慢悟出,这个说法很形象,干农活的确是很“受苦”的。那几年,我跟随生产队的男社员们干了不少种农活(女社员一般不和男的一起干,她们有比较适合女人的活),一般在体力上还能承受,但也有些活让人确实有“受苦”的感觉,尤其是初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知青到农村,除了干农活,接受再教育以外,还应不应该干点什么,或者说“发挥作用”,对此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我们村的知青多数还是主张,或者说愿意,“发挥作用”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愿意做些条件允许的"科学实验"。
先说说我们的试验田。刚到村里,大队根据上级的指示,要给我们知青集体一小块菜地,解决知青菜不够吃的问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