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8-10-17 21:36:32)

山的追忆
之一
好长时间我曾被一支歌所感动,那支歌的名字叫《北国之春》,“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的确,久居在这样一个无山无水的城市里,我的四季感觉已经迟钝了,麻木了。于是常常让我想起童年呆过的林区小镇来……
春天,不等山上的白雪融化尽,朝阳山坡上的达紫香和岩石峰缝中的达紫香就悄悄地争相开放了。山上化来的雪水载着亮晶晶太阳光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10-17 21:33:52)
大酱东北人不解的情结
  说到东北的吃,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猪肉炖粉条、酸菜血肠。虽说家常,但东北人常年累月供在饭桌上的却是大酱。
  大酱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众多的山东人后裔在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种植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豆,并把山东人爱吃的大葱蘸大酱的习俗发扬光大,不仅蘸大葱,箩卜、辣椒、茄子、土豆、白菜……无所不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0-17 21:33:03)
东北人的最爱——酸菜
我喜欢东北酸菜,喜欢酸菜的酸而香,那种香与众不同,像东北人一样,带着粗犷的气息。酸菜可炖、可炒、可凉拌,还可以包饺子、包包子、作汤。到了冬天,东北人一天三顿离不开酸菜。他们最爱吃的是炖酸菜,把酸菜切成细丝,加进粉条,冻豆腐、薄薄的大肉片(最好是带点肥的),炖出来的菜香味扑鼻,越吃越香。
说是东北的酸菜,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0-17 21:31:47)

东北人为什么挨骂?
  南方我去得不多,也就十来次,还来去匆匆;北方去得也不多,如果出山海关就算,也就六七次,还主要以游玩为主。但其中有几次却很深入,印象也很深,所以有一些感慨。我这么说,倒不是我的官大,深入到了基层,而是说,接触到了最最普通的老百姓,而不单单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停车拍照回来一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一类。比如,我在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歧视人和被人歧视的中国人
北京让我喘不过气
我1955年出生在东北长春市,在城里长到16岁下乡,后来到东北另外一个城市当会计,24岁第一次踏入山海关到北京读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31岁从北京到广东谋职,33岁到香港做生意至今,现已45岁。从东北出来就离老家越走越远,越走越靠海,越走经济越发达,越走越受歧视,越走还越想走,现在居然把家搬到澳洲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0-17 21:27:02)
凭什么看不起东北人
这是那天我看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报道中,说什么东北人如何如何的文章,我当时真的很生气,就写了几句,请不要见笑。
看了这个标题,我的感想颇多,不是东北人怎么了,而是政策、环境、历史、价值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是偏见导致的人文思维的逆向反应;是计划经济的受害群体,是政策偏移的必然结果,大家想想看,建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8-10-17 21:26:17)

是谁在骂东北人?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笑傲江湖》,青城派出来的时候清一色的草裙。就一个电视剧吗,其实本来没什么,但是就是被侃爷们给在民间的肥沃土壤里给发扬光大了。妖魔四川人的运动刚有点偃旗息鼓,另外一个倒霉蛋——河南人又被拎出来遭受“民间”话语强奸。河南人怎么样,河南人如何,话是一句好的没有,极尽讽刺挖苦的能事。到最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重传统要面子东北人和他们的城市
  任凭社会起起落落,东北人性格依旧。时间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东北人恍然醒悟,开始为自己好好打造未来。沈阳、大连、哈尔滨等相继提出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构想。在文化磁场的辐射力上,谁将成为这一寒地城市群的中心呢…
  有人戏言:上个世纪从东北“出口”到关内的只有两样东西,张作霖的口头语“妈个巴子”和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东北人,你们还期待什么?
  当一位东北官员在今次“两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大谈“解放思想”与“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并存”的重要意义时,有记者感叹道:都是国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探讨清楚的问题,怎么东北人还在探讨?
  其实,在我们身临东北地区后,会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况与现象:政府带着企业到处招商,学生就业仍旧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观念是东北人最大的禁锢
   沈阳市政府顾问、东北大学副教授姚天冲认为,长期运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东北人转变观念难,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体制依赖综合症。
   他说,沈阳是最后走出计划体制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中,沈阳于计划体制受惠很多,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沈阳于计划体制又受害不浅。其中最大的受害,就是人们对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
[6]
[7]
[8]
[9]
[10]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