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东北官员在今次“两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大谈“解放思想”与“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并存”的重要意义时,有记者感叹道:都是国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探讨清楚的问题,怎么东北人还在探讨?
其实,在我们身临东北地区后,会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况与现象:政府带着企业到处招商,学生就业仍旧想找诸如政府机关之类的“铁饭碗”,擦皮鞋与搓澡即使能赚钱也抹不开面子……
“东北的确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模范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萧灼基在“两会”上如是说。
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让东北一度拥有炫目的辉煌,从天上的飞机到地上的汽车都在东北率先制成,从用的木材到吃的粮食东北都是最主要的产地。但光阴荏苒,已经如同血液一样与东北如影相随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暴露了致命的缺点。可惜的是,东北依旧沉浸于其中而游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东北一再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被曾经落后于自己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远远地甩在后面。
曾经担任过吉林省委书记和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浙江喟叹:为什么吉林造一个火车头就亏一个,而浙江造一个钮扣都能收获甚厚?
本报记者在“两会”上碰到一些东北官员,他们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六次提到东北而高兴,他们为又有了国家支持而激情,他们为国家没有给自己却认为应该给的政策而奔走。
困难,的确有困难!东北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城市贫民需要解决生活问题,东北国企的不良资产、欠债与粮食挂账足以让全国四大国有银行倒闭,资源枯竭,城市急需转型等等,问题有多严重,地方与中央政府都应该说了然于胸,而中央政府更期望的是东北能够在市场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能够彻底地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实现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既然如此,东北的官员和百姓们为何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做事上。谁都明白,再好的政策也是需要自己把握与珍惜的。
机遇又来临了,东北的人呀,你们还在期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