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们东北人
(2009-12-06 18:08:08)
下一个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它以山海关为分界,包括黑、吉、辽三省,俗称“东三省”,这三省在语言、习俗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不像南方,江苏人讲的话上海人不一定都听得明白,而东三省因为发音接近,所以交流上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不知是寒冷亦或高山峻岭赋予了东北人如山一样的豪爽,似水一般的柔情;还是特殊的经历使一辈又一辈东北人见面都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触,东北人比较认同“多个朋友多条路。” 东北人大多豪爽,说话干脆,不兜圈子,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最看不起那种故作姿态的人,因此东北男人在外总以“大老爷们”自居。
女人也是走路一阵风,,大着嗓门说话像吵架。在南方大街上,如果你见到大声大气说话的女人十有八九是东北来的。 在南方人看来,东北人野蛮、粗鲁,比较爱打架、说白了就是“不好惹”;还有的人认为东北“那嘎达”落后,颇有瞧不起的意味;当然也有人认为东北人还是很容易相处的,真是众说纷纭。 不管你如何评说,近十几年间,从央视的春晚,到老毕的“星光大道”;从赵本山到小沈阳,东北人颇有独霸“鳌头”之势。这也让更多的人对东北产生了好奇,对那里的人情与风物想有更多的了解。身为东北人,我很遗憾无法对它全面解读,因为它太庞大,地域太广,我不可能都知道,我只能拣我知道的写写吧,希望你来补充。 东北别看没什么历史,但酒的历史可是源远流长。大小兴安岭,到哪都离不开酒。
漫山遍野的玉米高粱是酿酒的好原料,再小的城市、村庄也要有酿酒的地方, 60°的原浆,高粱酒、二锅头是很多老辈东北人的最爱,天寒地冻,坐在热炕头上喝上一壶酒,哪怕没有什么下酒菜,只有咸菜大酱,那也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东北人热情,家里来客人了,杀鸡宰羊且为乐,哪怕出去借也要盛情挽留你;有时候热情得让人难以承受,如主人会用他的筷子把好吃的东西一筷子一筷子地夹到你碗里,看着你吃他会很开心(不过,有时东北人的热情可能未必是真心的而是碍于面子,没准你前脚走后脚人家开始讲究你也说不定)。
说到喝酒,那可有的说了,在东北大小饭店,酒桌上无论男女面前都是酒。在这里,男的未必比女的酒量好到哪去。所以在东北,常喝酒的人都知道酒桌上有四怕:“红脸蛋儿的,揣药片儿的,不吱声儿的,梳小辫儿的”。 东北人喝酒的确这样。能喝的真能喝,干喝不醉,不能喝的其实也很多,但因为连歌里都唱“喝得少了他不干” 东北人酒量大的好像也特别多。跟东北人一起坐到酒桌前,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声称自己不会喝,或是从不喝酒,然后等其他人以各种“恶语”攻击,抗得住你就抗着,抗不住时就做好“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宁伤胃不伤心”的不省人事的思想准备,然后悲壮地端起酒杯干上一杯再一杯。因为酒品即人品,能喝八两你喝半斤说明你这人不实在,不可信。
由此可见,东北人的酒量也不是天生就大,多数人也是在经历过一次次的不省人事的“酒精考验”后才“酒练成精”的。喝醉了吐的经验,恐怕是每一个喝酒的东北人都有过的。所以才出现了赵本山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中的笑话,把醉看作“会喝酒”的标志,牛大叔从来没有喝醉过,所以当范伟问他:“会喝酒不?”他回答:“不会。”而牛大叔的强项:“先用盅,后用杯,用完小碗对瓶吹”,在东北也确有其事。 东北人喝酒不大喜欢“随意”,一般都要轮番互敬,每个人端着酒杯总要先发表一番“演说”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演说”一般是短而幽默,营造出温馨和谐愉快的气氛。于是很多“才子”即兴创造的“敬酒词”也就不胫而走,在民间流传甚广。比如我们伊春人常用的有“汤汪河水浪打浪,要想敬酒先打样”(先干为敬);后来据说有人这样演绎:“汤汪河水露黄沙,要想敬酒先喝仨。”而东三省都通行的则是“过了山海关,碰杯必须干。”“碰杯你不干,别过山海关。
” 东北人喝酒讲的是高兴、痛快,说起话来高声大气,“鸡头白脸”,整个酒店人声鼎沸,这是南方人无论如何不能理解的现象。因为把喝酒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所以东北人喝酒时间相对较长。酒桌一摆上,三两个小时之内是不会撤下去的,一顿酒喝上个五、六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且喝起酒来“说道”很多,以鱼这道菜为例,鱼端上来,你会发现服务员并不随意放这条鱼,而是很专业地把鱼对着尊贵的人,这位尊贵的人要先喝一杯酒,叫“鱼头酒”,也可以请鱼尾对着的人一同喝,叫“鱼头鱼尾酒”。讲究点的是“头三尾四”然后鱼头对着的人开始行使对这鱼的分配权,把鱼眼、鱼肚、鱼鳍什么的分献其他人,再说上“高看一眼”“给个面子”什么的敬辞,之后是大家一起举杯。 就这样,一桌人边吃、边喝、边聊,直到有人高声讲话有人酣睡,有人絮叨不停,有人东倒西歪,这样应该差不多了,接下来是有人抢着买单,有人提议去喝茶、吃羊肉串、唱卡拉ok,秩序可能会有点乱,不过放心,每个人其实是“一半清醒一半醉”,所以一旦进了歌厅麦克风就成了抢手货,因为每个人都自诩为“酒后演出队”的歌唱家。
去过四川、海南、厦门等地,如今又身处上海,没有迈出过国门的我发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只有东北人喝酒喝到有点“傻”的地步,只有东北人“感情深一口闷”的豪饮。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东北没有李白等名人来过,也没有《孔乙己》这样的文学作品,酒也就如人一样没有名气,身价低得要命。东北人对本土的酒类文化谈不上挖掘、保护,所以别看这的酒都是上等材料酿制,这的人能喝善饮,但这的酒因没有名贵的包装,没有辉煌的“史话”,也就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也就如萝卜白菜一样不受重视。 不过,市场经济时代让东北人的脑子也转起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尤其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东北人酒文化意识开始觉醒,不服输的东北人正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如大曲、老窖、二锅头等也如农妇进城一样开始褪去质朴的外衣,以崭新的面容走向都市,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
东北人太好面子、鲁莽、很多人都注定不会成大器。
《双面胶〉说了一些东北人的胡搅蛮缠,还是挺真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