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北人为什么挨骂?

(2008-10-17 21:31:47) 下一个
东北人为什么挨骂?

  南方我去得不多,也就十来次,还来去匆匆;北方去得也不多,如果出山海关就算,也就六七次,还主要以游玩为主。但其中有几次却很深入,印象也很深,所以有一些感慨。我这么说,倒不是我的官大,深入到了基层,而是说,接触到了最最普通的老百姓,而不单单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停车拍照回来一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一类。比如,我在海南岛时,曾到过澄迈、儋州(89年时还叫儋县),接触过当地最穷和最富的农民;而我到吉林市时,曾在一个下岗工人家小住。例子还有,但不多举了。

  我在中国的中间生活得时间最长,十七岁前在老家——河北沧州,十七岁后来到北京,一直生活到现在。

  可能有朋友说,北京不能算中间,摆明是北方的,这我也不抬杠,北京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气候上饮食习惯上,都属于北方,而且早先的居民也以北方人为主。但后来就不同了,江浙的文人才子们来了不少,南方的有志之士也来了不少,不必说元培、悲鸿、树人等的了,中山呀、泽东呀等等不也都是南方人?还不是一个个都仙逝在北京了。再说,相对于东北、南方,如果不拿尺子量,北京也完全可以说是中间的。嘿嘿,说老实话,如果不是怕被网友骂成“皇民”“太监”,我都想说“中央”的,但想来想去咱还是别找骂,说“中间”吧!所以也请网友们海涵,想骂您就骂骂文章写.

  在北京,东北人不少,南方人也不少,但在很多北京人的概念中,一提东北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姐”和犯罪;而一提南方人,大多想到的却是生意人、本份人。当然,这么讲并不绝对,只是很多人有同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咱简单分析一下,不过,太多内容这贴子也放不下,咱就从地域文化和性格上来浅析一下吧。

  中国的远古文明究竟是从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发源,专家们还在研究,他们说现在不告诉我,我没辙。但华夏文化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并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向南向北传播的,这一点应该没太大问题。也就是说,不管南方人北方人,不管是移民还是土著,源头一样。哈哈,说不定5000年前一祖先。

  河南、湖北、安徽人嘛,由于战争吧、自然灾害吧,成批成批地往南跑,还把晚几百年后再去的叫做“客家人”;而山东啦河北啦这些地方的人呢,却在不得已时一伙一伙“闯关东”,也不容易,古代皇帝为了防止“子民”外逃,很多时候有“关禁”,就是不让随便“出关”,关,就是象山海关这样的关隘了。

  虽说往南去的和往北去的都是“外地人”,但到了外地落脚扎跟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先说闯关东的这伙人。他们到了东北一看,哇塞,赚了,满山的山珍,遍地的野味,低头一看,土地肥得发黑,搁手里一攥,他娘的,能出油呐!于是,勤快人就打猎、采摘、种田,忙得不亦乐乎,勤劳致富嘛,很快就小康了。不仅小康了,而且因为东北气候条件差,地广人稀,又常有猛兽出没,所以,人们互帮互助的意识特别强,表现出的性格就是豪爽、热情、强悍。

  可话又说回来,闯关东的这些人里,也不全是能勤劳致富的,还有一些是在老家吃了官司、犯了命案,或者游手好闲的盲流混不下去了,也闯到关东来了,可他们恶习不改,依旧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上掉肉包子,他都觉得张嘴累。所以,他们永远也过不上好日子,因此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在这些人的心里,只要家乡风平浪静了,或者哪里更能不劳而获了,哪里就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他们往往把自己打扮得非常仗义,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典型的“东北银”,而实质上呢——哼哼,当然,这是少数“银”的行为。


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