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
阅读全文]

爱山随处驻得句独吟归
[
阅读全文]

语出《论语》乡党篇第六
来源:网络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缁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8)。必有寝衣(9),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11),必杀之(12)。羔裘玄冠(13)不[
阅读全文]

蝤蛴,音qiúqí。蝎虫;天牛的幼虫,天牛科。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丰润光滑洁白,借以比喻妇女脖颈之美。
又如:蝤蛴项,蝤蛴颈,蝤蛴领,比喻女子洁白丰润的颈项。
《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清人胡稚威咏燕女,中云:
“蝤蛴明处缘裁[
阅读全文]

吾作书惯用颓锋,不喜用新笔。故小字粗拙,大字朴茂。新毫起落行收太利刹,虽多姿媚,但过于跳荡。山谷所谓“仲由未见孔子时气”。
以生宣入书韵足(胜于半生宣),而墨干后纸皱,须湿裱方得烟云之意。(熟纸墨无氤氲,如同嚼蜡,不宜书)
画家取笔法于书家,书家取墨法于画。(笔法为阳,墨法为阴,故书画亦为阴阳之道也。)
[
阅读全文]

禾柴土灶早添烟,
紫芋麦芽黄蜜煎。
香漫茅庐馋幼口,
谁家腊月不忙年。
*
昔时乡村年关在即,户户点炊燃灶,煮芋熬糖,香风比邻。
但见薯汁过滤成糖水,倒入铁缶之中文火慢煎,愈冶愈浓,搅拌不停直至挂住锅铲,欲滴不滴,方釀得蜜,乡人称之“熬糖稀”。
孩童们雀跃于锅台边,时时张口伸舌索尝。虽贫寒人家,其乐融融。内俱可亲之人,[
阅读全文]

羚羊挂角,本义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处,最早见于《埤雅·释兽》:
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阅读全文]

明·冯梦龙《情史类略》载:
坡公又有婢名春娘。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公命春娘劝酒。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
春娘敛衽而前曰:“妾闻景公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贱人矣!”
遂口占一绝辞谢[
阅读全文]

韩偓(约842—约923),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晚唐五代诗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满座皆惊,李商隐赞其“雏凤清于老凤声”。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著有《玉山樵人集》。
韩偓暗藏金莲之烛。唐宋时,宫廷御用的蜡台通常用黄金雕刻成莲花形,因此[
阅读全文]

筒中拾一支北大荒草笔,五十年来作书扫画用,管裂毛散,
虽濡墨而锋不聚,但爱其古陋厚拙,遂试书来如影随人,小诗二首云:
其一
寒声两岸虫,秋怀千顷荻。
雨断月初明,孤蓬犹滴沥。
其二
春降已多时,万条犹不发,
江南音渐消,海北风吹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