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的年龄,正是父母八十年代的年龄,但是比起八十年代的父母,我是问心有愧。
文革十年,教会关闭。1969年我们全家下乡,1979年父母从南靖山区回到龙海石码落户,恢复教会活动,但是当时教堂被县工商局和税务局使用,要等到他们搬走我们才可以使用教堂。所以,那时石码没有我们的家,
没有教堂怎么办?就先用几个教会的弟兄姐妹的家做敬拜。其实在我父母[
阅读全文]
我们在第三篇说过,陈依范写了介绍中国的书籍如《新大地》,《陈依范先生谈今日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等书,这些书可能揭晓他出国的谜底,我们就暂时先放下出国之谜。
比他的出国之谜更加令我关注的是,他不仅和毛泽东蒋介石有交往,和尼克松也有交往。他在【导言】里说:他到美国讲学的时候“当时的尼克松总统立刻给我答复和礼遇,要我和他分享有关[
阅读全文]

6月下旬到7月初,因为孩子们回家,家里三个冰箱一直是满满的,等到孩子们回去之后,才发现冰箱还是满满的。之后我们两周没有买菜,直到上周六,我才去买菜。我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孩子回家之后,家里天天煮很多菜,可是孩子们常常看着父母辛辛苦苦做的一大堆饭菜不吃,到外面吃餐馆,结果老夫老妻只好天天吃剩菜。
其实上周六也不一定要买菜的,只是我在开车[
阅读全文]
写完这个系列的第二篇之后,有读者点赞,感觉我很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是读者对我的鼓励,也是我的写作的动力。
话说学到老,活到老,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每天的感觉都一样,那么生活就会乏味一些。这里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然我们不会来到文学城。我们会好奇文学城的论坛管理是谁?为什么删了我的贴?我们会好奇那个和你称兄道弟的未[
阅读全文]
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大陆到美国留学和移民的越来越多,但是在文革中,能全家移民到美国的几乎闻所未闻,但是就有这样一个中国公民就是如此,他就是陈依范先生。《美国华人史》就是他移民生活后所取得的一个巨大的成就,对我们有深刻的意义。我们从陈依范先生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这就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我在两周前向大家介绍了陈依范先生和他的《美国华[
阅读全文]
1979年城镇居民返城之后居住问题非常严重,焦点问题是他们的城镇户口有了,房子却没有,成为“难民”,这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也是一件大事,却很少有专题调查研究。
我在海澄工作,每周六休息就骑自行车回到漳州,周日或者周一再骑车回到海澄。海澄到漳州要骑2个半小时。海澄到石码只有5公里,平时如果要到石码找朋友,我都随时可以去,晚上也常常借居[
阅读全文]
现在回想起我的八十年代,思想是太保守了。1980年深圳就设置经济特区,很多人到广东做生意。在我们厂里,有的是办理停薪留职到外面打拼。我认识的一位工友阿辉,每月交工厂几十元,保留厂籍,和人合伙做“土水”,“土水”是闽南话做水泥工盖房子的意思,他每天打工最少可以赚五元,在工厂每月才三十几元。招工到印刷厂,也是有工作机会不想错过,不[
阅读全文]
看到一部电视剧,差点让我笑出来。那是中国八十年代的事,有位小伙子分配到派出所当片警,整天到晚要和婆婆妈妈们打交道,实在憋屈,要去当刑警,痛痛快快地干活。派出所老所长对他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民群众的精力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到无限的人民群众中去。”
我听完乐了,这句话好像是山寨毛泽东的?记得他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语[
阅读全文]

今天的故事要从地震说起。
我的老家福建漳州石码位于泉州—汕头地震带之间,这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但是在我的印经历中,只有小时候感觉到一次地震,半夜房屋摇晃着,窗户也吱吱作响,好在很快就过去,虚惊一场。
那时我们住的是教堂里的牧师楼,这是一[
阅读全文]
看了微信的同学圈的一张旧照,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是蓝衣短发,一样的阳刚,一样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的那种曙光初照的飒爽英姿,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的美好回忆了。总之,男孩女孩,当年大家都长得很帅气。
在我们同学圈中,我虽然长得最不帅,但是我的工厂很帅气,工作很帅气。我的工厂是印刷厂,是生产文化产品的,文革中就印刷名著和文学刊物,好书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