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老吴

友风子雨,明月入怀。
个人资料
吴友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大陆到美国留学和移民的越来越多,但是在文革中,能全家移民到美国的几乎闻所未闻,但是就有这样一个中国公民就是如此,他就是陈依范先生。《美国华人史》就是他移民生活后所取得的一个巨大的成就,对我们有深刻的意义。我们从陈依范先生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这就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我在两周前向大家介绍了陈依范先生和他的《美国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1979年城镇居民返城之后居住问题非常严重,焦点问题是他们的城镇户口有了,房子却没有,成为“难民”,这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也是一件大事,却很少有专题调查研究。 我在海澄工作,每周六休息就骑自行车回到漳州,周日或者周一再骑车回到海澄。海澄到漳州要骑2个半小时。海澄到石码只有5公里,平时如果要到石码找朋友,我都随时可以去,晚上也常常借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现在回想起我的八十年代,思想是太保守了。1980年深圳就设置经济特区,很多人到广东做生意。在我们厂里,有的是办理停薪留职到外面打拼。我认识的一位工友阿辉,每月交工厂几十元,保留厂籍,和人合伙做“土水”,“土水”是闽南话做水泥工盖房子的意思,他每天打工最少可以赚五元,在工厂每月才三十几元。招工到印刷厂,也是有工作机会不想错过,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8)
(2019-07-25 09:56:34)
看到一部电视剧,差点让我笑出来。那是中国八十年代的事,有位小伙子分配到派出所当片警,整天到晚要和婆婆妈妈们打交道,实在憋屈,要去当刑警,痛痛快快地干活。派出所老所长对他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民群众的精力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到无限的人民群众中去。” 我听完乐了,这句话好像是山寨毛泽东的?记得他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今天的故事要从地震说起。 我的老家福建漳州石码位于泉州—汕头地震带之间,这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但是在我的印经历中,只有小时候感觉到一次地震,半夜房屋摇晃着,窗户也吱吱作响,好在很快就过去,虚惊一场。 那时我们住的是教堂里的牧师楼,这是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看了微信的同学圈的一张旧照,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是蓝衣短发,一样的阳刚,一样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的那种曙光初照的飒爽英姿,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的美好回忆了。总之,男孩女孩,当年大家都长得很帅气。 在我们同学圈中,我虽然长得最不帅,但是我的工厂很帅气,工作很帅气。我的工厂是印刷厂,是生产文化产品的,文革中就印刷名著和文学刊物,好书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前天天我在文学城发了三观不合怎么办?的博文,引发几位读者对文学城一些内容的争论,有人说,文学城“标题党”泛滥,对现在俗不可耐的人和新闻八卦真的融不进去。有人说,雅俗共赏,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一般人们就是来图个乐趣。 那文学城的“文学”呢?文学是不是在文学城失宠? 在文学城中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文学作品,比如海外原创论坛,还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3)

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知青大返城,是指1979年开始的几年时间。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是上山下乡知青和城镇居民的大返程,而不是只有知青。用我们一家的事例来说最清楚。 我们一家7人(父母和我们五个兄弟姐妹)是1969年下乡的,1979年可以全家回城。这时候,我们一家有4人有条件回城:我父母、我最小的妹妹和我。其他3人呢?我姐姐婚嫁了,我的大妹妹有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9)

家里的旧书太多,每年都扔掉一些,那些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版的书,纸质已经发黄,纸上的细菌肯定很多,用手翻看,实在是很不卫生。旧书堆在屋里,还会造成空气污染。但是就有这么一本旧书,我舍不得扔掉,这就是陈依范先生写的著作《美国华人发展史》(TheChineseofAmerica)。这本书是西雅图图书馆拍卖的旧书,是20年前年老爸买的。 这本书是英译中文,由殷志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他去山上砍树,被倒下的大树压伤双腿,后来被送到医院,双腿被锯掉。 他是谁?是一个下乡知青,我的同龄人,至今为止我都不知道他受伤的细节。 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他坐在一只只有几寸高的小轮椅上,两手摇着轮子一步步前行。他这样艰难地行走,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八十年代发生在我们故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要到县文化馆参加文化学讲座,从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