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小说) 我挺佩服她。不、不,是有些可怜她。这么说也不妥。对她真是哭笑不得,否,少了应有的同情心。下不了定论就来个客观评述吧:在“北大荒”的农场“上山下乡”时,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谁?大美兰。 大美兰比丈夫黄丰年小二十来岁,真名实姓记不起来,都说她是个“破鞋”。可不是嘛,他丈夫过去是个劳改犯,她[
阅读全文]
(纪实) 马朗是实验室里岁数最大的美国女学生。她是当了很多年中学化学老师之后想到要读博士的。没人问她的岁数,估计怎么也得过四十。每次考试之后,她都要笑着说:“这次要是考不过,就得卷铺盖卷儿回家!”她确实比较紧张,岁数大读书很吃力。不过她的考试都应付过去。看来她学习上是很刻苦的,做起实验也认认真真。 [
阅读全文]
(极短篇小说) 听说您改画画儿了,写作不都写出名了吗? 见好就收嘛。看我,大奖得了,成了名作家。这以后写不出来怎么办?咱哪,改戏,画画儿。这有几本我刚出版的画集。看看吧,现代派艺术。 您…您画的这是什么呀? 下面不都有标题嘛。 咱见着标题也琢磨不出您画的是什么,比如这“希望”…… 确实,得有些想象力才成。唉,曲高和寡[
阅读全文]
(小说) 我得了一种怪病,难于启齿。鼓足勇气看过几次大夫,“很正常,很正常。”人家总是这么说。“大家都一样呀。”可他那一笑好像有些诡秘,意会不能言传似的。我明明浑身的毛发越来越重,特别是后背从脖子开始,长出了好像猪鬃似的硬毛。我曾使劲拔下几根看了又看,又粗又硬,发着亮光,难道美国的肉里激素太多?当然,还[
阅读全文]
(随笔) 几百年前,一群受迫害的基督徒乘坐一条叫“五月花”号的帆船,从英国起航,经过漫长、艰苦的航行来到新大陆--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他们憧憬未来、草创家园、伐木开荒、干劲十足。然而开拓新生活的第一冬却遭到意料不到的困境,格外严寒的气候和接连不断的风雪,使创业的人们面临绝境,食物渐渐告罄。就在这个危难的时刻,他们的[
阅读全文]
(随笔) 吃着、吃着晚饭,女儿“哧哧”地傻笑。还没容我好奇去问,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讲了出来。说是美国现在兴中国字,她的同学穿戴T恤衫常见有赫然的大方块字,什么“爱人类”呀,“武”啊,“道”啊,但今天她看到一个男孩子的T恤上有“傻逼”二字!尽管他的T恤衫上印满了各国文字,可这“逼”二字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和妻子[
阅读全文]
(纪实) 母亲高中毕业后在家乡成为一名小学教员,那年她十八。我大姨大她七岁,早已出嫁,我大舅去上大学,随后爆发了抗日战争,我不满十六岁的二舅参加了新四军,接下来我姥爷因病过世。我姥姥一个寡妇养家糊口、操持家务,我母亲是她唯一的帮手。母亲下面还有我三舅、三姨和四舅,都由她带。母亲在外教书,在内管弟弟、妹妹,想必辛苦[
阅读全文]
(极短篇小说) 今天我又大发雷霆,把他好一顿训斥,简直可以说是羞辱他。这位,完全不知所措的样子,好像不懂自己做错了什么。其实他还真没什么错,是我无端地找岔子整他。事后觉得没意思,我不就是他的顶头上司嘛,干吗要这么刻薄?唉,我已忘了自己是多少次发誓不这么干了,可到时候…… 他很能偷懒,而且还常耍些一眼就看透的小聪[
阅读全文]
(评论) 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一定要把美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对华政策当然也是如此。笔者承认美国是西方列强中对中华民族侵害最少的国家;这个国家曾用清朝的庚子赔款为中国兴建医院、学校等慈善事业;这个国家阻止了西方列强彻底瓜分中国的设想;这个国家在中国人民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大力援华;但这[
阅读全文]
(纪实) 他实际应该叫格里格,因为想学中文,就把自己的名字Greg翻成贵可。他是狂热的基督徒,属于上帝见证会。许多美国人认为这是个较极端的教派。主要是上帝见证会的人对圣经有不少不同于其他教派的解释。比如,他们说耶稣·基督实际诞生的日子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他们不庆祝他们不承认的圣诞节;又认为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