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0-11-11 11:39:48)

谢盛友:“天道”与“人道”
2010年11月7日到慕尼黑看儿子,我们一起到德国人教会参加主日崇拜,牧师讲《希伯来书》,“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影像(shadow)暗示那样东西是模糊的、暂时的、不完美的,但也暗示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地上的东西是天上的影子。地上的山、水、鸟、兽、花、草等天上都有,所不同者,地上的东西不完全,而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0-10-31 10:25:07)

谢盛友:为“人民”服务?
从江西井冈山来了一位22岁的留学生,在我们这所大学读经济,知道他是党员,我问他:“你为什么入党?”
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为人民服务!”
再问他,人民是谁?为谁服务?他就无从回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陪伴德国工程师从长沙坐火车到武汉,在火车站德国工程师阿里问:“小谢,那七个中文字(人民铁路为人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转发李锐、胡绩伟等23位老先生关于执行宪法第35条,废除预审制兑现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公开信
目前已有超过500人签署该公开信,现在继续征集签名,请支持公开信的读者按照下面的提示办理。
(发起人23+签名人476+法律顾问1=500人。如继续加入者请将姓名、单位、职务发到以下邮箱:zhengyijian_5010@yahoo.cn)
执行宪法第35条,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中国公民刘晓波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这一消息在国内和国际引起极大的反响,它是中国当代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也为中国和平地实现社会转型、向民主宪政迈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中国的命运前途负责的精神,我们特发表声明如下。一、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把本年度的奖项颁发给刘晓波,这一决定符合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谢盛友:刘晓波面对的法律和荣誉
国际著名法学者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Radbruch1878-1949)先后担任过德国国民议会宪法制定委员会委员和司法部长,负责起草《保卫共和国法》、《关于陪审员和陪审法官补偿法》、《关于妇女任司法官与职业法官特准法》、《德意志通用刑法典草案》等。法的3种价值
根据拉德布鲁赫的看法,法的最高目的或价值数目限定在3[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瓦格纳之城——拜罗伊特
作者:谢盛友
拜罗伊特连接浙江绍兴鲁迅1881年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周树人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鲁迅出生后的第三年,即1883年,德国作曲家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
在拜罗伊特(Bayreuth)逝世。瓦格纳和鲁迅把中德这两个文化名城连接在一起。2002年4月24日,拜罗伊特市•绍兴市友好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0-10-02 12:27:53)

人生说话与做事
作者:谢盛友你我一生只说两种话:
我来买你的东西,你说我的话;
你来买我的东西,我说你的话。
但是,你我一生说的话,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废话。
你我一生只做两件事:
做自己有能力改变的事;
包容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的事。
但是,你我经常缺乏智慧判断上述两样事情。
你我一生最难做的事:
把钱财从别人的口袋装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0-09-30 09:20:48)

谢盛友:墙倒了,国家却没破碎——写在德国重新统一20周年
不知道哪里来这么大的力气,1988年我30岁,一个人提着4个大箱子,坐火车穿越蒙古、西伯利亚、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到西德的巴伐利亚自费留学。同车厢里还有两位来自协和医院、曾任黄家驷(毛泽东的医生之一,国际著名医学家)先生之助理的老教授,他们也为了省钱,到瑞典开国际学术会议,不坐飞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0-09-26 15:31:33)

谢盛友:我们需要什么?——与周国平教授商榷读了周国平教授的《中国人缺少什么?》,其中有些观点的确不敢苟同,在此提出,请益于周教授。首先是周国平教授对尼采的误解,对德文的误解。尼采“德国人偏离了什么?”(WasdenDeutschenabgeht),并不是周教授所言“德国人缺少什么?”。尼采(WasdenDeutschenabgeht)这句话出现在FriedrichNietzsche:“WasdenDeutschenabgeht.”In:G&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2010-09-25 09:52:49)

《歐洲不再是傳說》
歐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天的許多歐洲城市:如雅典,羅馬、巴黎、維也納、海德堡、班贝格以及莫斯科等,都可看到具有悠久歷史的,豐富而輝煌的,傳統歐洲文化遺蹟。歐華作家各自用散文或報導的文學形式,呈現中歐、南歐、西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的不同國家的大地的山川風貌和人文景觀。
編/著/譯者: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26]
[127]
[128]
[129]
[1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