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伊甸》读后感 穆紫荆的散文《又回伊甸》于2010年在中国大陆获奖。她原名李晶,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母亲、爷爷和外公都和北京大学或复旦大学有着颇深的渊源。 穆紫荆1984年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1987年到德国,在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任教授助理三年。她的作品见诸于上海文学报、上海新民晚报、上海海上文坛[
阅读全文]
谢盛友:移民文化原创力的再解码
作者:谢盛友(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世界知识》2010年第10期刊登了著名作家祖慰的《移民文化超常原创力的解码》一文,作者对犹太人的智慧密码感悟出“文化基因双螺旋”,尽管祖慰先生知道归纳法有很大的缺陷,不敢用全称判断,但是,“智慧基因双螺旋”的确是祖慰先生的感悟和理解。笔者旅居欧洲四分之一世纪,对此[
阅读全文]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在情人节那天,我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喜欢韩寒,第一个理由,他长得特别漂亮,特别帅。过去,敢于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往往是社会的底层,权利最贫困者,这些“反抗者”都被某些知识精英鉴定为“99%的精神病”。自从梁文道和韩寒的加入,我一直为此欢呼。看!“反抗者”中不仅仅[
阅读全文]
情人节:向祖国忏悔自己的“不美”
谢盛友穆紫荆:忏悔自己的“不美”
阿克赛尔•施普林格(AxelSpringer,1912–1985)5月2日诞辰100周年,他创立的公司阿克赛尔•施普林格图书报业出版集团[1]于2012年1月6日发布了立项研究《书写德国新闻史的人》的纲要,列入研究纲要的除了阿克赛尔•施普林格以外,还包括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导致了媒介革命的古滕[
阅读全文]
谢盛友:杜月笙的夜壶与王立军的口香糖
【(谢盛友/德国专栏作家】
杜月笙晚年曾忿忿然说:“蒋介石拿我当夜壶,用过了就塞到床底下。”这一形象比喻,既是这位大亨对蒋介石怨恨的发泄,又是失宠后凄楚处境的哀叹。
抗战后,杜月笙自以为劳苦功高,想趁蒋介石论功行赏的机会,捞个有影响的职位过过官瘾,他把目光定格在上海市市长,起码当个副市长[
阅读全文]
编者按:2009年何与怀博士接受我的邀请,来奥地利参加欧洲华文作家会议,相聚维也纳,大哥回去后,做了如下“止血”工作,2011年8月完成,他以为我也会回广州参加世界华文作家论坛,我由于太忙,没有参加广州会议,此后大哥邮寄来这篇修改过的报告文学《沉沦神州的血祭者》,说此文最初是应朋友江涛女士和刘文忠先生的要求而写—为了纪念他们在文革其间惨遭杀害[
阅读全文]
谢盛友:从吴英案观察废除死刑
浙江东阳本色集团董事长吴英因集资诈骗二审被判死刑后,引发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网民们对社会公平、死刑改革、民间资本出路、金融垄断、价值观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一场罕见讨论,司法判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严重背离,一个普通案件迅速演变为一起法治事件。杀人偿命?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他的《论犯罪与刑[
阅读全文]
从韩寒与方舟子之争想到写作小组
【(谢盛友/德国专栏作家】
纳粹德国时期的写作小组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并非他一个人完成,除了鲁道夫•赫斯(RudolfWalterRichardHeß,1894-1987)主要执笔撰写外,还有ClausvonPape、TheodorvonderPfordten、undMaxErwinvonScheubner-Richter和DietrichEckart等人。这本书影响着二战前所有的德国年轻人,因为它是法西斯主义理论最集中的体[
阅读全文]
南方周末:2011年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
作者:南方周末编辑部
来源:南方周末
编者按:像过去几年一样,我们以2011年十大影响性诉讼的评选结果,作为向2011年的告别。这是一份过去一年的特殊总结,是中国公民理性维权的日历。影响制度变革的个案,以坚忍的力量,推动中国走向法治。从2011年12月开始,我们从100个候选、60个候选中遴选出30个候选案例,又经过[
阅读全文]
谢盛友:从孔庆东想到汤恩比
根据媒体报道,2012年1月19日,就一位内地儿童在港铁食面,香港乘客用粤语批评,后引发香港乘客与儿童的母亲争执一事。北京大学教授在第一个视频中批评一些香港人“明显有殖民地遗留症”,“这种人是给英国殖民者当走狗当惯了”。他还说,“香港回归了,但人心并未完全回归”。 孔庆东后来在博文中解释说,他指某些人是“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