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从韩寒与方舟子之争想到写作小组
【(谢盛友/德国专栏作家】
纳粹德国时期的写作小组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并非他一个人完成,除了鲁道夫•赫斯(Rudolf Walter Richard Heß,1894-1987)主要执笔撰写外,还有Claus von Pape、Theodor von der Pfordten、 und Max Erwin von Scheubner-Richter 和Dietrich Eckart 等人。
这本书影响着二战前所有的德国年轻人,因为它是法西斯主义理论最集中的体现。希特勒1933年掌权后,这本书成为德国中小学的教材。1934 年上海黎明书局推出了该书的第一个中文版,董霖、佩萱合译。
而白玫瑰(Die Weiße Rose)是反抗纳粹极权最著名的写作班子和组织之一,其成员包含了慕尼黑大学中的许多学生及教授,主要是由汉斯•朔尔(Hans Scholl)、索菲•朔尔(Sophie Scholl)、克里斯托夫•普罗布斯特(Christoph Probst)、亚历山大•施莫雷尔(Alexander Schmorell)、库尔特•胡贝尔教授(Kurt Huber)和维利•格拉夫(Willi Graf)所领导。而此团体之所以为人所知乃是因为其于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间陆续发送了6张未具名的传单,而其主要内容在于呼吁人们参加反抗希特勒政权的运动。
中国大陆的写作小组
中国大陆的写作小组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1960年代初,起草《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时,就形成了写作小组的雏形。1963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组长为康生,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该小组专门从事“批修”的文章起草工作。1964年7月,毛泽东提议成立了领导学术批判的小组,彭真为组长。后来便成立了学术批判办公室,办公室成员姚溱、许立群于1966年2月起草了二月提纲。
同一时期,上海市委根据毛泽东指示成立了一个写作班,位于上海华山路丁香花园。写作班包括文学组、历史组、哲学组、自然辩证法组等,专门撰写各领域的批判文章。
文革发动初期,毛泽东就组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写文章批判吴晗,1966年6月以这批人为主正式成立了中央文革小组。其成员与之前的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成员有一定的重合。
文革期间,原上海市委写作班主要成员则成立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专题写作组,由吴瑞武任组长,负责市革委文件、《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社论等。1968年一度解散,姚文元主导下在上海成立了红旗杂志上海组稿小组,由朱永嘉负责。1971年,上海市委写作组(化名罗思鼎等)重新成立,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各种批判文章。
“梁效”
197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化名“梁效”等)成立,由李家宽、宋伯年、王世敏等负责。此批判组与江青关系密切。
“梁效”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谐音。另外还有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均、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也是该写作组的笔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频率最高、名声最大。如遇有特别重要、需要正式身分的文章,仍署全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名义。
该写作班子最初以“批林批孔研究小组”名义组建于1973年10月,1974年人员调整后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其活动结束于1976年10月。由驻两校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另有8341部队一名军人任书记,清华、北大各一人任副书记。以北京大学朗润园湖畔一外国专家招待所的幽雅小楼为驻地,门禁森严,除老教授外都集中住宿,不得随便请假,不得向外面(包括自己家人)透露工作内容。物资供应享受外宾标准。组织成员最多时有三、四十人;清华大学10人、北京大学20多人,还有个别从中国人民大学抽调。
该写作班子除了有毛泽东直接向谢静宜下达指示和要求,然后再由谢和迟向“梁效”头头转达、贯彻外,主要根据江青等钓鱼台楼主的授意,或揣测他们的意图进行写作。前后共发表了181篇为他们政治需要服务的文章(撰写219篇),其中三十多篇成为当时圈定的学习文件。其文章多数以显赫位置,首发于《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历史研究》也在他们掌握之中。文章一经发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必先后转载;被视为中央高层意图的反映。时有“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说法,足见显赫。其编写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成为批林批孔运动的主导材料。而《孔丘其人》、《从〈乡党〉篇看孔老二》、《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回击右倾翻案风》、《党内确实有资产阶级──天安门事件剖析》、《评邓小平的买办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等文章,为梁效的代表作。
与“罗思鼎”(上海市委写作组)、“池恒”(《红旗》杂志写作组)、“初澜”(文化部写作组)相比,它权威更高,后台老板更硬,政治影响力更强,消息来源更广,名气更大,网罗的知名学者更多。参加该写作组活动的,年轻一代有范达人(组长,著有《比较当代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何芳川、汤一介、叶朗、胡经之、冯天瑜等,1980年代以后也成为国内声名卓著的历史学家、文艺学家。
梁效不见于报端的活动,还有搜集、整理江青等订购的材料(30多种),供他们作为攻击政敌(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和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官员)的“炮弹”。在文革末期的1976年,梁效的写作、活动达到高潮。
江青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多次与梁效班子工作人员接谈、合影、宴会,送文冠果、点心等。该写作班子有四人选为第四届人大代表,一人参加中共十大,两人列名毛泽东治丧委员会,享受很高政治待遇。哲学史家冯友兰、历史学家周一良、文学史家林庚、语言学家魏建功等曾任顾问。
1976年10月后,该写作班子因被中共十一大政治报告点名,其成员都受到范围不同、程度不一、长短各异的批判、审查,要求说清楚其与四人帮的关系;部分人员直到198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研究著述、出席各种会议、旅行出访。
1976年10月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上海市委写作组成员都作为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加以审查。北京大学在首都体育场,于1977年12月29日,如开了万人批判大会,范达人还一度入狱。在1983年开始的整党中,“梁效”成员受到如下处分:
第一,李家宽、宋伯年、王世敏属“三种人”,开除党籍;
第二,范达人、钟哲民犯有严重错误,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第三,叶朗、杨克明犯一般错误,记录在案;
第四,汤一介、胡经之等组长一级成员犯一般性错误;
第五,一般成员不予追究。
据范达人介绍,当时北大党委对这样的处理与上级有争论。他们强调,“梁效”中有许多成员,在“文革”初期是受打击迫害的,他们后来成为“梁效”成员是当时的组织派去的。但上级没有采纳北大党委的意见。
后来,一些曾经是“梁效”成员的学者,在北京大学还是获得了重新发展的空间,有的成为著名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担任了系主任乃至副校长等领导职务。
据周一良的儿子周启博在《访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小记》一文中谈到“梁效”成员不同命运的原因时说:华国锋以御林军翦除“四人帮”后,要务之一就是将毛描写成与“四人帮”对立。为此当局需要“梁效”人员指认“梁效”是奉“四人帮”之命反毛反中共。“钦犯们”愿意按党的需要说谎,替毛背黑锅的有赏,坚持按事实说话的则重罚。历史系范达人教授如实陈述“梁效”不过是执行毛通过“四人帮”传下的旨意,被认为“抗拒从严”,系狱逾年。历史系教授何某按中共的需要给自己罗织罪名,因而被认为“坦白从宽”,后来甚至获赐北大副校长职位。哲学系教授叶某,毛泽东在世时向“四人帮”上条陈效忠,毛死后则按当局所定调子检查认罪,居然也官至全国政协常委。此文遣词虽不无情緒,但还是触及了某些历史真实。
文革时的化名写作小组还有:
罗思鼎:上海市委写作组,谐音“螺丝钉”,其他化名还有丁学雷(“丁香花园学习雷锋”)、宫效闻、石仑等
石一歌:《鲁迅传》编写小组,隶属于上海市委写作组,谐音“十一个”,指小组十一个成员
初澜:文化部写作组,谐音“出蓝”(“青出于蓝”),其他化名还有江天、洪途、小峦等
唐晓文:中央党校写作组,谐音“党校文”
洪广思:北京市委写作组,谐音“弘光寺”,写作组所在地
池恒:《红旗》杂志写作组,谐音“持之以恒”中的“持恒”
辛文彤:北京市文化局写作组
安学江、皖敬青:安徽省大批判写作组,取自“安徽学习、敬仰江青”之意
文革之后的一些写作小组仍沿用了化名方式,一些化名如下:
皇甫平:上海支持改革开放的写作组织,谐音“黄浦江评论”,同时取“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之意
仲祖文:谐音“中组部文章”
任仲平:谐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钟轩理:谐音“中宣部理论局”
当今的化名写作小组最著名的有:
“郑青原”意为“正本清源”
郑青原是谁?郑青原是什么人?
郑青原,正本清源的意思,是一个写作小组,类似于任忠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是《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明社会政治制度根本问题认识时的署名。
2010年10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郑青原署名《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文:
文章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主题不断溶化。我们国家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我们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分别刊登署名郑青原的文章:
1、《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一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二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四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5、《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五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什么出现写作小组呢?
是《我的奋斗》版的“集体智慧”?还是白玫瑰的无奈?
是越庞大,越握有真理?还是胆小怕事,需要人多势众?
是小组一起写,一起承担责任?还是大家都不用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