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看了庄冬写的“再伟大也不过是一本小说”,真是哭笑不得。原以为敢来文化走廊写文章的人,一定是有一些文化素养的,不承想-------
用庄冬的话说,他没读完,所以我不和他谈,免得有欺负人之嫌。他因为他那句“如果硬要扯的对中国文明或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也比不了的一跟汗毛。”足以让天下有识之人笑掉大牙了。还是讲些他在行的,爱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文谈到,1973年,已故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发现了可能是曹雪芹佚著的《废艺斋集稿》。因为所发现文献本身的漏洞,以及无其它旁证可证《废艺斋集稿》存在的真实性,红学界争论了一段时间后,尽管无定论说《废艺斋集稿》是伪作,但主流的倾向,象对其它有关曹雪芹的文物,如书箱、砚石,旧屋等一样,是持否定态度的。
今年春天,一个新闻,震动了沉寂很久的红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除了以外,曹雪芹是不是还有其它作品遗留人世,这是红学家们关心了上百年的话题。他们辛辛苦苦地搜寻,到目前为止,发现过两首据说是曹雪芹写的诗;但几经考证,又都给以否定。每首诗后面又都带出了很有趣的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1)
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写过一个剧本,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题。曹雪芹为他写过一首诗,可他只记下了其中的两句:“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几个月前,在匆匆结束我的“车轱辘话”时,我曾说我还有几篇没写完,其中一篇的题目就是“程甲本”,只是当时没有时间,放弃不写了。现在有了空闲,我想,还是应该把原计划的“程甲本”写出来,以就教网友们。
“程甲本”,是第一个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简称。曹雪芹去世以后,<<石头记>>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全书也只有八十回。乾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文我们论证了作为早期版本存在的真实性。下面,我们
再来讨论当融入时,是怎样影响到秦可卿的存在的。
先来看第十回对可卿病的描写(可能有点枯燥,但我必须引文)。张太医为可卿把脉
后,说“如今既是把病耽误到这地步,也是应有此灾。......病倒尚有三分治得。”
贾蓉问病与性命有妨无妨,张太医如是说:“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
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本文所要开展的对秦可卿死期的探讨,是想探讨为什么曹雪芹在书刚开始不久,就急于结束秦可卿,从而牵扯到秦可卿的死亡方式,无论她是病故或悬梁自尽。秦可卿是红楼中的重要人物,她兼有黛玉宝钗之美嫣,又独具熙凤之才干。她是十二钗之一,是重孙辈的第一人,又是宁国府的内当家。尽管她出现不到十回,却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象,如果她能和其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昨天,船兄写了一篇文章,讲他为什么不评秦可卿之死,我回了贴。之后,我们又互通了QQH,确信没有误会发生。下面,我想再细致一点谈谈我对红学研究的看法。也算是回谢船兄的诚意。
红学研究,给我的印象是分为两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方面是以考证为主的,包括从书一问世(甚至还没有问世)就开始的,对书中故事的渊源、作者与书的关系以及作者自己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三国时,在魏国集聚着许多当时有名的文人,这些人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也有些人,对当时的政治和战争并不热衷,尤其是对逐步将曹魏政权取而代之的司马氏集团,多采取不合作态度。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他们整日集于山阳(河南修武)的竹林之下,醉酒操琴、吟诗颂赋,博有狂士贤达之名。他们是嵇康、阮籍、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我在前文中提到,纳兰容若读了顾贞观的后,赞道,“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为三”。这“河梁生别之诗”讲的就是苏武和李陵的故事。在中国,苏武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以他父亲的地位,他得到了汉武帝侍郎的官,官虽不大,却是皇帝的亲随。匈奴与汉和好后,汉武帝命他为特使,持节送匈奴使臣回国。在匈奴时,他的副手瞒着他,参与了推翻匈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顾贞观(1637-1714),生于明末。字华峰,号梁汾。清康熙年间举人。工诗文,擅填词,著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科场舞弊案。顾贞观的朋友,名震江南的神童才子-----吴兆骞,(字汉槎,又号季子),被深深地卷了进去。最后全家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吴汉槎参加了顺治十四年的江南乡试。以他的才华,很容易地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
[46]
[47]
[48]
[49]
[5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