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说三国 (二) 既生瑜,何生亮
(2008-08-04 19:05:50)
下一个
几乎有点文化底蕴的中国人,都知道“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也知道诸葛亮为夺荆州,三气周瑜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周瑜临死前,对自己败在诸葛亮手下的哀叹。
三国故事中,写得最精彩的,是从曹操发八十三万大军征剿东吴,到诸葛亮三气周瑜,强占荆州,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十六回书(四十二至五十七回)。可以说这是全部三国的最精华所在。这段书,借孙曹赤壁之战的机会,全力渲染诸葛亮,把他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智慧,描写得尽情尽致。并以东吴大督都周瑜为反托陪衬,凸显诸葛亮高大全的英雄形像。
三国这个写法,大概来源于宋以后的民间传说。历史上,赤壁大战是周瑜的杰作,和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大家熟识的苏轼名词<念奴娇>有“遥想公瑾当年”之句,就是个证明。到了三国这儿,尽管仗还是周瑜当统帅,但在所有的关键问题上,都是诸葛亮在起决定性作用:从抗曹决战的宏观战略,到具体战术的筹划实施;从制订火攻,到借箭、借风;从反间计到苦肉计;从水陆两面作战,到放曹操一马,非诸葛不能设定。甚至连周瑜的行头打扮,都转送给了英雄诸葛亮。还是苏东坡的词,“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可到了三国,头戴纶巾,手摇羽毛扇却成了诸葛亮的注册商标了。
如果说,赤壁大战还有点为周瑜诸葛同唱赞歌的滋味,使他俩相应生辉;那么战后对荆州争夺的描写,就完全把周瑜放置在一个失败者和失意者的地位上了。
连失七郡,赔个夫人,最后是自己的“英年早逝”。更重要的是,硬让一个只剩下了千八百兵勇和关张赵三个患难兄弟,自拥兵割据以来,最低落时期的刘备,成了气候,成了能与占天时的曹操和占地利的孙权争夺天下的第三势力。
周瑜败在哪?三国说是他心胸狭窄,时时处处以诸葛亮为假想敌,但能力却远不是诸葛的对手,所以不能不败。其实,这并不成为理由。要是以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而处处放弃逃逸,失败得可能会更惨。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战乱年代,玩的就是英雄主义,玩的就是你死我活。在我看,三国之贬周瑜,不真是为了贬低周瑜的雄才大略。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周瑜的失败,达到显扬诸葛亮的目的。正象毛宗纲所评的“天生一个非常之人,必更生非常之人以济之;天生一个非常之才,亦必更生非常之才以难之”。三国借历史和民俗都崇尚周瑜为“非常之才”之实,写尽小说评话颂扬诸葛亮为“更非常之才”之虚。手法精练夸张,故事引人入胜,但确实不可当历史去读。所以,还是一段忽悠。
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到“既生瑜,何生亮”,几百年间,历史换了另一副面孔。若非三国这本书,周瑜在大众心中,应该还是英武儒雅,才貌兼备的当年旧貌。呜呼,冤哉!好在三国只是为了抬高诸葛亮而贬,并非一贬到底,像对待曹操和吕布一样。所以,我们还能看到周瑜的部分功业,还能读到“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的悲愤。所以,“既生瑜,何生亮”,又何尝不是周瑜对自己空怀壮志,饮恨身亡的自吊呢。就是诸葛亮,也不得不在吊唁周瑜时,说出“从此天下,更无知音”这句非我即你的感言。纵观三国,这种话,诸葛亮可曾对其他人说过?
三国创造出了半人半神的诸葛亮,洞观天下大事,未卜先知。但如此神机,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宿命。六出祁山,功败垂成,未能为蜀汉多争一寸土地,自己却因焦虑和劳累,五十四岁就命归黄泉,只比周瑜多活了18岁。诸葛亮之死,和周瑜之死,倒有些前后呼应的味道。尽管三国对诸葛亮的死做了大量的铺垫,想把它写的更堂皇些。但我感到他比周瑜死得更凄惨,更无奈。他做的那个长命道场,被魏延毁了,他哀叹是天命所使;而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不正是对天命的感叹吗?三国要是有心忽悠诸葛亮,在他最后时刻,也能让他说出“既生亮,何生懿”来。
既然是忽悠,也就大可不必太认真看待“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也就应该允许对它再忽悠。最有趣的是相声<歪批三国>对这句话的解释:把它看成对人们所不了解的历史事实的陈诉。何谓“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姓既(季)的老太太生了周瑜,姓何的老太太生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