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05-09-16 17:16:06)
到Berkeley的第二天早上,和每次到加州一样,带着孩子们到父亲的墓地扫墓献花。
父亲的墓地座落在风景秀丽的Berkeley山上,背依青山,面向海湾。雄伟的金门大桥,在正前方海天连接处,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左右两边参天的常青松柏,象坚实的屏障,把墓地从争纷的尘世中隔绝开来,宁静、幽雅,犹如仙境。十年前,从不迷信的父亲,一下子看中了这块他认为风水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因为休假,和文化走廊告别了一个多月。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去了很多的地方,玩得开心愉快。无论是在Berkeley与亲人团聚,或是在华盛顿州海滩与好友大嚼海鲜,还是在多伦多与儿子依依惜别,每一段时光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然而感受最深的,也是最令我欢欣的,还是与儿子的朝夕相处,
去年秋天,儿子离家上了大学。当时他刚刚十七岁,是同届学生中最小的一个。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船兄写了读红楼第四十回的新作[问渠哪得清如许],写得很出色。批判了“保守、顽固、不思创新的旧、恶势力”,主要是对“那些富贵之人对刘姥姥的酒令嘲笑和鄙夷”的有感而发。拜读后深有感触,也引起了我就刘姥姥的酒令发表些感想的兴趣。用以下短文为船兄作和。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被强迫作酒令。因为是想作弄刘姥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在上篇文章中,介绍了刘心武将秦可卿做为研究红楼的核心,并由此创立了“秦学”。
刘心武认为秦可卿的创作原型是康熙废太子胤仍的女儿,为躲避康熙众皇子争夺继
承权而对胤仍一家的迫害,藏匿与曹家。疑窦多端的前十三回就是围绕这这个主题
展开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刘心武笔下的可卿之死与乾隆初年皇族争斗的关
连,及曹家第二次毁灭的真正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九十年代中期,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对红楼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
的集中研究。领头的人物是著名的小说家刘心武,而他则把自己的研究称之为“秦
学”。
事实上,红学家们对秦可卿的兴趣,发生在二十年代胡适先生发现“甲戌本”后。
主要是“甲戌本”中含有许多与秦可卿有关的特殊批语和不同于任何版本的“秦可
卿淫丧天香楼”回目。秦可卿是十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上回谈了程伟元和高鹗为红楼梦作的序,这回谈曹雪芹自己写的序。
1927年,胡适先生买到了<<红楼梦>>的一个手抄残本,(这次是真的买到的,有收
藏者和提供者真名实姓,不像程伟元,是从“鼓担”上找到的)。这个残本叫<<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因残本中有这样一句话,“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红学家们遂将它称之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随着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化和广泛化,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对<<红楼梦>>本身,而且
对红楼梦的考证有了了解和研究,包括对各类版本的研究。而对红楼梦的版本研
究,一直是红学众多研究方面的重要一环。从胡适先生发现脂砚斋甲戌本到现在,
专家们将各类版本大致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全书一百二十回,以附有程伟元序的<程
甲本>为代表的<<红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5-07-14 19:57:28)
在文化走廊读文章,经常被一些网友的诙谐调侃逗得捧腹大笑。讲老实话,我从心底佩服他们运用语言的技巧。看自己写的东西,总感到是温吞吞、灰茫茫的;严肃有余,生猛不足。当然,朋友们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必也不该东施效颦。道理是对的,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活泼许多。
要把文章写活泼,就要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而这种技巧,是同日常的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5-07-09 14:08:29)
这些天身体不适,在家休息。闲了下来,没事可做,就想听歌。听了两遍很喜爱的
(PhantomofTheOpera),有点腻了;对新歌又没太大的兴趣,自
然是翻翻老古董。突然眼前一亮,啊,<渔光曲>,久违了。过了把瘾,连听了几遍,边听边回忆边想,竟把这篇短文给想出来了。<渔光曲>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歌。1934年由安娥作词,任光谱曲而成。
电影是由中国第一代名导演蔡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在一文中曾引用过刘禹锡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一位
朋友问我可不可以谈谈刘禹锡,我当即就答应了他。可后来却先写了的
有关文章,又和一位网友游戏了一回笔墨。接着是出去旅游,回来后病得一塌糊涂。
就把答应这位朋友的事撂置了很久,真感到很不好意思。在这里先深表一下歉意,
再进入正题。
刘禹锡是唐朝中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46]
[47]
[48]
[49]
[5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