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9-08-15 09:43:01)
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山山顶。西魏废帝二年(553)置县,以境内蒙山为县名,隋开皇十三年(593)改为名山县。因为终年雨雾蒙蒙,所以叫蒙山,显然这是有利于出产名茶的自然条件。蒙山是著名的茶叶产区,历史悠久,有诸多品种,产品统称蒙山茶或蒙顶茶。
传说蒙山人工种茶是从汉代的居住在蒙山山麓的名山人吴理真开始的。,《四川通志》卷四十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8-14 18:02:51)
黄茶最早是来自做坏了的绿茶。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这叫做坏事变成好事,许次纾在《茶疏》的“置顿”一节中记载了这种演变过程。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8-13 17:30:37)
白茶的概念容易混淆,这是赵佶惹的祸。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一种叫做白茶的茶叶,指的是在偶然发现的野生的白叶茶树上采摘而制成的茶。比较切合实际地说这种白茶应该叫白叶茶,赵佶也说又叫白叶茶。由于是野生碰巧遇上的,所以宋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提到过这种茶,直到1980年8月,在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800米的桂家厂才又发现了一蓬树龄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绿茶以炒青绿茶名品最多,十大名茶中占了四席: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信阳毛尖。炒青绿茶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是名品最多的绿茶,其基本制造方法在明代就已经定型。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炒青绿茶的成茶有长条形(针形)、圆珠形、扁平形、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8-11 14:09:34)
绿茶最为原生态,未曾发酵,绿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所以从养生角度一般都提倡饮绿茶。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8-10 16:46:35)
明代在炒青法的基础上,制茶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青茶、黑茶,涵盖了现代所有的茶叶门类。
从采摘开始,除绿茶、白茶外,其余四大茶类一般都要经过下列八道工序:
(一)氧化,茶青采下后,首先要让其“氧化”,这样茶的颜色、香气、滋味才会形成。这一步只是把茶摊放在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从唐代到清末我国关于茶的专著现存(包括辑文)一百十几种,其中唐和五代有十来种,宋元有将近三十种,明代(包括明清交替时期)几乎有六十种,清代有十多种。明代茶书之多,占了流传下来茶书之半,反映了当时茶事之盛。这是因为炒青和泡茶法使得明代的茶事比唐宋时期大大简化了,于是更容易在民间流行起来。但这并不是说明代的茶文化内涵没有前代丰富,事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千载一时”的时大彬壶,现在我们能够见到若干实物和图片著录,在李景康和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著述中不过16件,虽有时大彬款识的紫砂壶,但能确认为真品者是极少的。
近50年来出土的有确切记载的时大彬壶:一是1959年江苏江都曹氏墓出土一把六方紫砂壶,砂质深紫色,壶底有阴刻“大彬”二字楷书款。同出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墓主墓志。二是1987年江苏无锡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供春壶天下第一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周澍《台阳百咏》:“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传世的供春壶极少。现存于世的供春壶,已上书的有两把。一为树瘿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下原帖误为故宫博物院),曾在南京博物
院早些年出版《国宝》一书中面世。另一把供春壶为六瓣圆囊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原文:点①: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②,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