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几张瑶族照片
人们说,照片记录历史,也再现历史,它甚至比文字等其它手段都高明,更直观。斯言极是。
或许现在的瑶学研究已对瑶族的风俗习惯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可是,在距今70-80年前,将其服饰、生活等情景直观地记录下来的,首属还应是照片。正如当年循道会传教士在云南石门坎拍摄的苗族系列照片一样,这些照片向我们再现了那个时期瑶族的服饰[
阅读全文]
广西瑶族众多,分布亦广,为中国瑶族人口最为集中、人数也最多之省份,人口已达百万,占中国全部瑶族人口的60%以上。因此,早在民国时期,大瑶山的瑶族大头人李荣保,就被桂系封为“瑶王”,可见其势力之大。
在美国的天主教玛丽诺外方传教会(美国天主教传教会)于1920年代进入广西,以梧州为基地进行传教之后,大瑶山的瑶民就成了其传教的主要对象之一[
阅读全文]
各色人等
传教士镜头下的桂林各色人等,总体说来,精神面貌还不错。这些人是桂系动员的基础。从这些日常人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广西人的总体精神面貌。
1933年,桂林的一群皈依天主的男性信徒。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
1945年,桂林,一群官员。
1945年,桂林。这些男孩可能是儿童教养院的,其中一个穿有学生制服。
1947年,全州。这显然是天主教办的[
阅读全文]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这些山水美景照片,随处可见,可是,在民国时期,这些景观是否一样呢?也许,美国传教士的这些照片,可以让我们看到,距今60-70年前桂林山水风景的样貌。
1933年,桂林附近的一处山水田园牧歌式的景观。照片是从另一座山上拍摄的,山脚下有一处村庄。
同上。从另一角度拍摄。
1933年,又一处山水田园画。
1933年,[
阅读全文]
靖江王陵墓知道在桂林尧山脚下有一靖江王陵墓古迹,但从未有机会拜访过。不知道现在是否整修过?但在70多年前,当首批美国天主教传教士将教区拓展到桂林后,他们就曾拜访这一古迹。从其留下的几张照片看,当时进入陵墓的神道两旁,尚留有巨大的神像群。不知现在这些神像是否还在?如果有网友了解这些,或可将现在靖江王陵墓的相关照片接上这里,就可以将这[
阅读全文]
传教士与广西有较深的关系。换言之,传教士对广西这块土地情有独钟。盖因广西是以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拜上帝会发动太平天国起义的发源地,这让以传播福音教化民众为己任的传教士们视之为开拓其教区的乐土。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天主教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ForeignMissionsSocietyofParis)神父马赖(AugusteChapdelaine,1814-1856,又名马奥斯多),从贵州安龙潜到广西西林县定[
阅读全文]
汉语拼音与韦氏拼音
在阅读西方人写的有关中国的著作或相关文献与报导时,我们总会发现,他们对中国人名或地名的写法,与我们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有区别。如果对这些写法不懂,就不容易弄清楚这些人名和地名,有时甚至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来。实际上,这种对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拼法,叫做威妥玛拼音或韦式拼音。韦氏拼音是由英国人威妥玛(1818~1895)创造的。[
阅读全文]
【广斌兄这篇文章是应景之作,但也反映出了当前海外华人社区的一些状况。如何有人恰好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做些社区工作,或许会有些同感。故将其转贴于此。】
又见欢声笑语时刘广斌
在我看来,布里斯班的黄金季节是冬季:这里的冬天永远不会太冷,依旧是满天鸟语,一地花香,却又没有了其他季节的潮湿,沉闷。在这清爽宜人的季节里,新朋旧友又相聚在一[
阅读全文]
今年是澳洲与中国建交三十五周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十年一大庆,五年一小庆,这三十五周年,自然也要庆一庆,尤其是这澳洲的华人社区,受惠于这澳中关系的大力发展,无论是移民来此还是做生意的,都得益于这两国之间交往的加强,也就跟风举行若干庆典活动。说到澳中关系,首先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惠特拉姆(GoughWhitlam)-1970年代初的澳洲工党领袖,1972-1975年[
阅读全文]
一、淞沪会战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四日(即1937年8月4日),我奉委员长电召飞抵南京,委我任副参谋总长职。当时情形日日紧急,日本在河北、绥远、平津一带挑衅不已。我最高当局知日为贯彻其大陆政策,必不会停止侵华之行动,乃于南京召集全国将领开会,表示决心抗战。各将领归去后,秣马厉兵,动员调遣,待命抗敌。八月九日,敌武装官兵侵入上海虹桥机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