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博文

网友的再回应——英雄不再无名!
见到昨天给网友的答复之后,热心的网友Erwin君又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现将其再照贴如下。这是希望此举能唤起更多的人来记住那些在异域捐躯的忠魂,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其间,为这些仍留在异域的烈士孤坟做点儿事。
——————————
From:ErwinCheng(erwincheng@gmail.com)Sent:Friday,25January20085:14:28PMTo:MingxianSu(mxsu@hotmail.com)<[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来自网友热情的回应——英雄将不再无名
流放在热带丛林的中国抗日将士一文贴出后,得到了网友的热情回应,并发来了几张珍贵照片(见下面),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因为,远在南洋丛林中的这些中国无名英雄,将不再寂寞,中华民族的后人们,将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67师上尉吴坤之墓
新30师上士孔宪章之墓
热带丛林中,寂寞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半路出家经商的许少峰
许少峰是与我七年同窗的老同学。就是说,大学四年,我们是同一班级,一个食堂吃饭,一起经历了高考恢复后大学最初的蓬勃发展的四年;研究生三年,我们还是在同一间大学,念同一个专业,并且还是同一个寝室。说到研究生寝室,顺便在此显摆一下:在1982年那个时期那种学生宿舍十分拥挤的情况下,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住得已经算是“宽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岭南文史专家冼剑民2008年元月4日早上,朋友从香港过来广州,约在暨南大学附近的华威达酒店见面并一起午餐。朋友说,选择在这个酒店的原因是,他的二个女儿参加国务院侨办为南半球的海外华人青少年举办的冬令营,就住在这间酒店里。既然要去暨大,何不趁此机会,先拜会一下老同学呢?拨通了冼剑民家的电话,确认他在家中,核对了暨大的教师宿舍地址,就直奔他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序去年,中国到处都在纪念高考恢复三十周年,热闹非凡。其实,一九七七年的高考是由各省自行出题考试,到了七八年才是由教育部统一出题考试;而且,七八级学生的年龄两级分化也最严重,一个班上的同学,大者是在1940年代(抗战后)出生的,小者则是1963年出生的,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相差十七八岁之多,可以说是二代人同窗。七八级学生年龄偏大者,还有一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08-01-17 06:26:32)


去年圣诞节前,因要去中国公干及探亲访友,故在临走前,先把家中院子里的草剪掉。最近几年,澳洲大旱,政府规定不得向草地浇水,致院子里的草长得癞癞疤疤的,一个多月甚至二个月才需要剪一次,似乎过去一二年就是这么过的。这回,咱这不也按惯例,先将这草给剪掉,寻思待四个星期后回来,再慢慢处理也不为迟。本着这一信念,咱信心百倍地上路了,也早将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7-12-06 05:17:46)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我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象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象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象日本姑娘那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位来自台北的27岁的博士生,嫁给55岁的中年人——她以前大学的老师,尽管比起杨振宁的婚事,年龄差距还有一大截,但也引起了轰动!
奇妙的是,这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旁。虽然事前也知道这个学生要返回台北结婚,但没想到竟有如此的轰动。11月初,这位学生才在学校通过了她的博士论文选题,直到11月中才返回台北。事前她的婚事已成此间热门话题之一,自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7-12-02 04:34:13)
【魏巍的这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曾经影响了整整二代人,是我们曾经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法忘怀的。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特将其贴出,以纪念那个时代。】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11-28 04:21:34)

【年轻时候读的散文,至今仍无法忘怀。如果你知道作者写文时的时代背景,你会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所在。】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56]
[157]
[158]
[159]
[16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