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思维方式是不管看到和自己观念相同的还是相反的新闻信息,都采取怀疑态度去小心考证;主观的思维方式则是看到和自己信念对立的消息会以怀疑去查证,但一旦看到和自己一致的,就立马全盘接受,并对自己的信念更加深信不疑。
[
阅读全文]

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真是无奇不有!美国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最顶尖的科技中心,但同时也是世界上基督教徒最多的国家-三分之二的人自称基督教徒,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严格按圣经的字面意义理解圣经(注1),也就是说,近四分之一的人至今仍然相信人类是亚当夏娃两口子通过乱伦繁殖了人类。
无论如何,这个基督徒调查结果显示的数字,[
阅读全文]
基督教在公元一、二世纪还是“初生儿”。当时一个叫塞尔萨斯(Celsus)的希腊学者是激烈的反基督教人士。他的著作《真言》(TrueWords)代表了当时亚历山德拉市(自托勒密王朝以来的知识文化中心)的知识精英对基督教的看法。两百多年之后,公元448年,罗马皇帝Valentanian和主教Theodosius下令烧毁所有反基督教文献,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幸免(注)。而这个塞尔萨斯的《[
阅读全文]

1,自由的代价
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呆久了就会向往自由,这是人的天性;人在封闭环境中呆久了,适应了封闭环境,从而惧怕自由甚至拒绝自由,这也是人的天性。此外,人在封闭的环境呆久了,不再知道自己是否向往自由,甚至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同样是天性使之然。所有的这些情况的综合起来,构成了人性的复杂。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大约就是因为它体[
阅读全文]

中美人际关系中的文化差异,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对他人的帮助这一点上。中国人一般帮忙帮到底,热血起来什么都包办,美国人则点到为止,决不越俎代庖;中国人帮忙一般局限于亲朋之间,而在外遇到有人需要帮忙的情况则一般视而不见,甚至见死不救,美国人在这一点上基本刚好相反,外面的事热心伸出援助之手,亲朋之间却往往各自拉开距离。这个区别的关键大约在于[
阅读全文]

孤独的美国人
美国人的人际关系除了家庭内之外都相对淡漠。美国人对朋友嘛,有点像花心男人对女朋友-“衣服”-一样,随便换。还有很通俗的说法:moveon(往前走,意思是忘记过去,继续自己的路)。(注)
其实我个人是比较欣赏这个moveon情怀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自信充分的人才能不那么看重他人。中国人过于注重他人关系,有时候其实是因为个体的[
阅读全文]

有twitter的请关注。签名很容易,搜索卢伟华律师,第一个帖子就是。[
阅读全文]

1,叶永青“抄袭”事件
叶永青是80年代初川美毕业的高材生,现任四川美院教授,享誉海内外的高产艺术家,可谓当代中国当代美术的栋梁之一。近日一位比利时画家西尔万(ChristineSilvain)在网上撰文称叶永青长期模仿他的作品,并拿出他的作品和叶永青的“伪作”做对照。从西尔万提供的几张作品来看,叶永青和他的作品之间的相似度的确极高。叶不但用[
阅读全文]

再给自己的新书打个广告:
作者序:
本书收集了笔者近十年来有关人生、文化历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杂文及论文。
第一部分“随想录”以格言体的形式写成,包括了笔者对生命、人生以及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各种感悟;第二部分“杂文及论文”,共30篇,从几百字到几千字不等,有简短的随感杂文,也有致力于深刻哲理的逻辑论证文;第三部分为“[
阅读全文]

给自己
给自己的书打个广告:
个人诗集终于面世。摘自“作者序”:
“本诗集以时间为排序,包括了笔者自80年代以来的相对最成熟的诗作。早期风格以感性的朦胧意象为特征,后期作品除了继续早期的风格以外还有理性的渗入。后期作品主要收集在“思想者的花园”中,其中几个组诗-“读梵高”、“读莫奈”、“读雷东&r[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