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在美国的犯罪率中,青少年犯罪占了不小的比例。“青少年问题”,是美国社会生活,尤其是父母的一大头痛问题。根据美国的法律,12以下都必须任何时候处在成年人的看护下,而从13开始,就进入了青少年期,可以不再受这种“视觉范围”内的监护。这个时期是他们一方面相对自由,但另一方面还处在人格不成熟的时期。由于美国的中小学教学内容比中国浅,注重学生的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美国是个民主国家,形象地比喻,就是一个橄榄球:以工薪阶层为主的中产阶级在中间,最富最穷的在两头。大家都有饭吃,能受教育,简直有点像是实现了“共产主义”的样子。可是,有一个令美国人头痛的问题:犯罪率总是很高,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以前写过一篇题为《武侠与推理》的文章,想从流行小说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中国的成年人迷恋武侠,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大凡留洋海外的中国人,如果不是语言天赋特别好的,都为自己的口音苦恼过。美国,就像一口专做大杂烩的锅,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口音也不例外:中国口音(Chinglish),日本口音,印度口音,阿拉伯口音,欧洲人相对好一些,但也免不了,意大利口音,法国口音,等等。
英语不是一门简单的语言,尤其发音,和汉语有天壤之别。我们的发音器官,从小适应了母语的发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2010-02-01 11:44:37)
在美国走马观花地旅游一番的人,总是看到的花花绿绿的漂亮东西多,丑陋的少。像乞丐的存在,就更是需要长期的“深入敌后”才能发现的“敌情”。其实大城市的乞丐也不少。我在美国去过的大城市不多,波士顿,华盛顿等城市算是走马观花,没见过乞丐,但纽约的乞丐是比较多的。到了外州(注1)的地方,乞丐虽然“隐蔽”,但时间久了,还是能看见。由于美国是汽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今年的澳网决赛,虽然没有了纳道,但瑞士的费德勒和英国的穆瑞之间的“斗争”,却随着两人之间的心理“疙瘩”而日益白热化。所以决赛又成了一场受所有球迷倍加关注的生死较量。
在决赛之前最引人注意的,除了费德勒一如既往的优雅杀手姿态以外,身负一国之重任的穆瑞的“疯狂”,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在半决赛时的一张大嘴,似乎要代表曾经差点“吞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西方人的举止是值得中国人狠狠地学习的:走路抬头挺胸,见人微笑,男士给女士开门让道(100%的发生率),随地吐痰的现象几乎见不到,等等。除了这些明显的不同以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人不太注意的现象:吃饭决不发出啧啧的声音和当众掏鼻挖耳。
西方人的这些举止,是从小就培养的。小孩子在公众面前掏鼻子,大人都要纠正。吃饭就不用说了,从小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说道对儿童的保护,可能是中美(中西)最大的文化差异之一。中国人在家庭关系中的感情和责任,都是指向老一辈,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孝道,是“百行之先”,道德的高下,全在于对父母的孝顺与否。而美国,基本上(是“基本上”不是“完全”)不存在“孝顺”的说法,在家庭亲情上,伦理道德上,也几乎是来了个颠倒:主要是看对晚辈的爱护。竞选总统或评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2010-01-30 08:21:55)
刚来美国时,对美国的一个现象非常惊喜:退货。买的什么东西都可以退,当然除了被用过的导致数量和质量明显变化的以外。有些中国人占便宜(估计不完全都是中国人,但中国人做这种事的不少),出门旅游前去买个相机,旅游回来就把相机退了。有穷学生工作面试,买一套西服,面试完就退了。钱,都是一分不少地拿回来,并且不问理由(也有问的,但你可以不回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0-01-29 17:38:58)
美国人爱狗近乎于夸张。记得以前在大陆的“读者文摘”里读过一则笑话,说是美国人夫妇俩给狗看病,医生说这病是遗传,夫妇俩惊道:不会,绝对不会!我们俩都没有这个病!
也许是因为一般游牧民族都对动物很有感情,所以西方人 -多是游牧民族的后裔-普遍在家养宠物,其中以狗为最多。加上美国这里地广人稀,很多人生活在偏僻的丛林牧场中,家有宠物,可以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0-01-29 13:40:10)
都说资本主义国家强调个人主义,但美国却有很多集体主义活动:体育,宗教,政治,等等。而每年感恩节后的那个星期五,美国人民有一个可能全世界都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集体活动:疯狂采购。
这个集体活动像是民间习俗,年年不变。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这天是数钱的一天。美国的购物中心mall,全年要关闭3天:复活节,感恩节和圣诞节。感恩节是在11月的第四个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1]
[32]
[33]
[34]
[3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