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09-10-27 17:53:48)

武参谋长一家人刘振墉从汤山镇往南京有一条三十公里长的柏油马路,传说是专为宋美龄到汤山洗温泉浴而铺筑的。就在这条柏油路的东端之西约一公里处。路北面的山坡上,有五六幢块石垒砌的小平房,炮十二师的领导每人住一幢,也不过五六十平方米,前面一套最大的,成了我们机要科的办公室兼宿舍。参谋长武鸣亭家住在我们的正北面,相距约十几米。上班前后或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0-19 14:24:45)
公蟹与母蟹
刘振墉(醋溜趣事)   
在美国的中国食品超市买了十只螃蟹,随便拿的,回来发现只只是母蟹。记得十年前,我住在弗吉尼亚州时,那里的青壳蟹,又大又圆,结结实实,从中国店买来的,又只只都是母蟹,里面的蟹黄鼓鼓的,吃一两只后就不敢再吃了,害怕胆固醇受不了,只好单吃蟹肉,将蟹黄扔掉。  我讨教过别人,据说是因为老美们特别怕胆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来了一队少爷兵刘振墉
(苦难的年代之二十四)
八年抗战期间,家乡位于敌后,见到的军队有日军、汪伪和平军、新四军以及多支杂牌军队,唯独没有见到过国军。国军是后来的称呼,最早称为党军,后来大家都称之为中央军。当时的老百姓,正统思想还很重,内心深处总认为,共产党、新四军,不过是地方造反派,只有“老中央”才是正统。因此,对于中央军、中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9-11 17:45:43)
读书心得刘振墉我愛读闲书,虽然现在年老眼花,读得少了些,特别是长篇基本不读了,但是,网文、报文还是读了不少。若要问我,近年来所读文章中,印象最深,最为讚赏的是哪篇?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是文汇报上丛维熙先生的新作《恢复使用甲骨文如何》,如果进一步问我,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名句、警名吗?有呀!:“国粹疯狂时,历史倒退日。”这两句,就完全值得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9-01 18:51:02)
世界日报《上下古今》August02,200912:00AM灰水洗衣服刘振墉我幼年时,肥皂还是「奢侈品」,难得见到有人使用。当年洗衣服时,多是用皂荚或灰水作为洗涤剂。皂荚是皂荚树上结的果实,约二、三十公分长,两三公分宽,弯弯的像一把镰刀,裡面有一排种子。秋天成熟时,将皂荚晒乾收藏备用。有皂荚树的人家毕竟是少数,虽然没有的人可以向亲友邻居讨要一些,但次数多了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6-22 04:04:45)
考考你:鍚、荼、壸?刘振墉从前有人让我认三个字:鍚、荼、壸,我当然不假思索地读成锡茶壶,被别人笑了一阵。到现有还是没有多大的长进,天天都碰到不会读不会写的字,写错别字更是经常的事,惭愧呀惭愧。许多许多年前,就听人说过,朝鲜的小孩,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没有不认识的字”了,所以朝鲜人没有文盲,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前些年到美国探亲,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5-15 15:43:14)

烟文化刘振墉[6797] (2009-05-14)写下这三个字完全是东施效颦。在报纸上常见到酒文化、沐浴文化、美女文化等等,所以我现在写出“烟文化”这个新词,也就不担心错到那里去。  我唯一的舅舅,是个弱智、残疾人。驼着背,身高不到一米六,一天到晚捂着胸口,口中像唱山歌似的呻吟:“我难过呀!我心里疼得难过呀!”再大把大把的吞小苏打,就这样在家人的照顾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4-24 06:50:23)

   品尝枫糖浆    刘振墉虽然现在还是春寒料峭的三月,枫树此时含糖分却最高,正是农人们采集的季节,所以周末我们随女儿去农场参观“枫树节”并品尝新鲜的枫糖浆。在乡村小道上左转右转,上坡下坡,车子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这家农场。见不到任何庄稼地,只有七八幢建筑物,围着一大片场院,占地约有五六亩,后面是绵延起伏的山丘和森林,左右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陳鐸在天安門广场的採訪刘振墉(北美世界日报2009-4-8《上下古今》)一九八九年上半年,我還在江北的一個小城市裡靠「舌耕」稚?5搅宋逶碌住⒘?鲁酰?S著北京學生邉拥陌l展,本地的學生和教師,儘管人在教室,心都已飛到天安門去了。我每次課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機看新聞。有一天,電視裡,先是報導有人用雞蛋砸在毛主席像上,這是嚴重的「政治事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4-01 01:04:58)
揚州石塔寺刘振墉
在「上下古今」版上,看到了楊靜先生所寫的《飯後鐘與碧紗弧芬晃模瑑戎刑岬焦适掳l生地揚州的木蘭院,筆者願做一些補充介紹。揚州老城中心有一條東西向的大街,沿街有多處文物古蹟,當地人說是:「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中間有一座標誌性建築物,叫文昌閣,再往西走兩三百米,穿過一個十字路口,迎面看到一棵古老的白果樹,再前行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