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0-05-15 14:07:03)
漫话“放脚”刘振墉过去的信息传播,主要靠口耳相传,由于交通闭塞,所以信息的传播速度极慢,妇女的放小脚过程就是个极有代表性的例子。妇女緾小脚是中国人的陋俗。在1905年的《申报》上,刊登有上海“天足会”活动的报导,可知早就有少数先知先觉者,但影响极微。直到辛亥革命发生,妇女“放脚”的风气,才从上海、广州等现代都市,逐渐地向四周的中小城市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0-05-15 13:37:11)
漫说“炮楼”刘振墉我小时就生活在炮楼附近,知道炮楼特点是“楼”,完全不同于碉堡。碉堡也叫地堡。上海江湾五角场那一带,早先打过很多仗,所以碉堡密集,每一处造房、修路时,总得先拆掉几个碉堡。这些碉堡像瓜皮帽,直径约两三米,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地上部分约一米许高,壁厚三、四十厘米,水泥浇注,四周有射击孔。五、六十年代,我看到工人在拆毁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0-03-03 06:03:57)

扬州马子菜刘振墉
March02,201012:00AM
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借水运之便,古代曾经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诗人们留下的名句:「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等等,给予读者无限遐想。但在海运兴起,津浦铁路开通后,急剧衰落。上世纪早期,游记名家郁达夫先生曾前往访问,结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0-03-01 13:00:05)
凄凄元宵夜刘振墉我家三代四口人,住在江苏农村小集镇上,只种了一亩半地。前面沿街有三间店面房,但一直空着,即使只索要一斗或五升米的月租,也没有人来租,多年的战乱已经使经济活动完全停滞了,饥饿却成了最紧迫的威胁。这些年来,家里能卖的卖,能当的当,不得已向亲友借贷时,内心的屈辱感实在难以形容。一九四六年初,刚过春节不久,家里又快要断炊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0-01-20 12:36:40)
在红十字的庇佑下刘振墉January17,201012:00AM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相比周围乡亲,我们家受到的损失和伤害较小,这大概得益于祖父红十字的庇佑。祖父刘芬(字兰阶)于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去世后,他的遗像一直挂在堂屋裡,正面朝外。那是一幅高约二尺的半身画像,无帽,身穿马褂。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左臂上有一只特别大的红十字袖套,大到上达肩部,下过肘弯,所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0-01-16 16:17:29)

蒋梦麟说“狗与华人”刘振墉近年来翻案成了一种时尚。好人原来是坏人,坏人本来是好人;英雄其实是胆小鬼,叛徒是出于无奈;汉奸是由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烈士不过是一念之间,机遇巧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弄得我满头雾水。从读小学时就听老师说过,早期在上海黄浦江边的公园门口,掛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久前听人说,这是假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12-03 05:51:13)
一只肥皂缸刘振墉(故事梗概)乡下祖屋空关了二十多年,现在有人想买,一百多年前造的房子,早已东倒西歪,人家主要是看上了这块宅基地。在卖出之前,我专程回去看看,想当年忍饥挨饿的日子,总算有祖上传下来的这所房屋,得以避风遮雨,实在心存感激。房前屋后巡视过一遍后,在卧室墙角落里发现了一只玻璃肥皂缸,带到城里后,孩子们都觉得好笑,我说,你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11-29 14:47:35)
身边的日本同志刘振墉一九五二年底,炮十九团准备入朝,正补充人员,我也就在这时候调到了这个团的团部。炮十九团驻地在南京朱庄营房,位于紫金山的北麓。营房的设施简陋,会议室兼食堂,空空的没有一张桌子板凳,吃饭时八个人一组,蹲在地上围着一只大菜盆。这一桌或者说是一组,成员倒是相对固定,记不得当初是怎么形成这个组合的,主要是电台同志和后勤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11-17 05:09:44)

铁道游击队的政委刘振墉我脱下军装,进到大学课堂不久,一天在阅览室里,随手拿起一本《解放军画报》翻翻,正好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专题,突然看到一张熟悉的照片,是我们师的杜副政委。并介绍说,杜季伟就是“铁道游击队”里的政委李正的原型。这句话立即让我联想起了几年前的事。五二年暮春,刚由山东步兵100师改编的炮十二师,移驻到南京汤山镇西北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11-01 05:27:11)
和平之神—炮三师刘振墉斯大林曾称炮兵部队为“战争之神”,而我们炮三师的人,却称自己是”和平之神”。我于五三年初到炮三师时,师部住在福建莆田县的涵江镇。下辖两个炮团,一个团用的是122毫米苏式榴弹炮;另一个团是德国造152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有一万米开外,拉火炮的大“道奇”,却是美国产品。炮三师在当时是少有的机械化部队,它的火力、射程、机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