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4-12-07 07:13:30)
穷人的住房刘振墉

一九九五年我初次到美国,住在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座宿舍里,住户全是博士后与访问学者。近旁有几幢学生宿舍楼,常听到他们的欢笑弹唱声,我没敢冒失进去参观。向右是教学区,有艺术学院、图书馆、小教堂等,这片区域我到去了好多次。住了有几个月,却没有看过居民住宅情况。一天晚饭后我和老伴出去散步,出门后向左前方,走了一条新的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4-08-06 16:27:04)

六十多年前的同学录
往事如梦、如烟、如逝水,一切都过去了。一大批人已经去世,在世的,无论是曾经功成名就的,或者是一辈子忙于衣食住行的,现在都成了一样的衰老头、丑老太了。
当时师生人手一本,但能保存到现在的不多,我将其晒出来,供有心人怀旧。不过,这几百老师和同学,能看到的大概只有一两人,甚至根本没人看到。随他去吧!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7-16 19:02:19)
一只金戒指刘振墉姨母有一只金戒指,不知何时给了我母亲。我家是市镇贫民,只有一亩半耕地和几间出租房,经常食不果腹。儿时还记得祖母橱里收藏着一卷卷的“当票”,最后连可当的东西几乎找不到了。姨母家是小地主,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让我们得以活下来。姨父是老实人,没有主见,一切听姨母的。五十年代初姨母去世,姨父另娶妻生子。在乡下过日子十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4-07-15 16:59:48)
战争纪年刘振墉相对于公元纪年、民国纪年,乡下人们还常用“战争纪年”。公元纪年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事,在此之前理应用民国纪年。但在我的儿时记忆里,民国纪年主要在书面上使用,比如商家帐簿的封面上,以及土地买卖、房屋租赁等契约文书上,在民间口语中却用得甚少。乡民们在说到事情发生的年代时,往往用当地发生战事的年代做为参照。比如说:联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7-01 04:46:17)
乘飞机有感刘振墉我这次回美国,弄得精疲力竭。从上海往芝加哥,飞了十三个多小时,比以前要多用了一个多钟头,在芝加哥转机时,又一再误点。班机下午五时准点到达芝加哥,转机往克利夫兰。我急匆匆地入关,搭轨道车到第三航站楼办转机手续。第一道关卡前就排了不少人,我询问保安该排那儿,他却打开一段拦索让我直接进去了。安检通过后,警察随手拿我的机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4-06-26 15:32:47)
山朦胧,佛朦胧刘振墉九华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也是汉传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但对于任何宗教先贤们悲天悯人的情怀,宣导仁爱、和平时身体力行的坚毅精神,总是充满了敬仰。本来就想到九华山看看,听说新修了地藏王菩萨的大佛像,所以今年回国时就与家人结伴往游车到九华山,大老远的就能看到高耸的佛像。据介绍,从莲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6-20 17:01:32)
苧麻與夏布劉振墉早先在江蘇中部農村,差不多家家戶戶都在屋後栽種一簇苧麻,面積只有幾個平方米。就是這麼小小的一塊苧麻地,解決了一家人生活上的許多問題。苧麻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有一米半到兩米,約手指頭粗。種下後年年收割,似乎不用管理,也沒有聽說過什麼病蟲害。如果在冬天鋪上一層灰肥或河泥,第二年生長將更加旺盛。苧麻在夏天首次收割,割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4-03-22 17:27:52)
老小孩刘振墉我现在客居美国,社区里有不少老年同胞,来自全国各省市,都是来“发挥余热”的。呆久了难免无聊、郁闷、孤独,为此组织了华裔老人的定期聚会。每周三在社区老年中心活动一次,唱歌、跳舞、下棋、打麻将,其实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讲中国话,聊天交朋友。每次由社区派汽车一家家接送。有一天上午在去社区的途中,有人介绍网上新出现的一则顺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2-20 10:51:25)
老人的精神驿站刘振墉February20,2014苏仑市位于克利夫兰远郊区,是著名的宜居城镇,位列全美排行榜第三,又是公认的优秀学区。华人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因而纷纷迁入,目前已占总人口一成以上。
我常在住宅区看到有华裔老人散步,或推着婴儿车,他们都是来「发挥余热」的。他们一辈子节衣缩食,让子女们读完大学,再出国留学,终于拿到学位、买车买房,事业有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2-14 19:01:30)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徐光华2009/2/18
真想不通怎么总有人反对计划生育。虽然我不是人口方面的专家,但做为一个生态学的博士生,指出一些言论中的谬误,并普及一些常识,还是可以的。
1,一个国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道理,却反而总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个国家能够养活的人口,与一个国家的资源和环境禀赋有关,也与国民的生活水平有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