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的中国厨师冒险外出,寻找合适的地方转移。这位中国厨师跑了大约15公里,才找到了一个渔村,是中国军队的控制区。随后,几十人随这个中国厨师悄然步行,向渔村方向转移。13日,他们全部抵达渔村。当晚,2人因伤势严重而死亡。 <br><br> 随行的美国使馆人员设法找到一部电话,与武汉的美国大使取得了联系,报告了战舰被炸沉的事件。很快,美国国务卿科德尔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美国和英国随即派出战舰前往南京附近江面展开救援行动。最后,炮艇幸存者全部登上了美军战舰,安全地撤离到上海。不幸的是,又有一名伤者19日因伤势严重而死亡。 <br><br> 美总统压制民众抗议 <br><br> 当事人不信是“误炸” <br><br> “班乃岛”号上有一些欲撤离南京的美国记者。这次空袭事件随即成为记者们难得的报道机会。14日,美国媒体报道了美军战舰在中国长江挨炸的事件,引起美国国民强烈愤慨,一些民众举行抗议活动。 <br><br> 随行的美国记者阿利,抓拍了长达1700多来的胶片,记录下日机疯狂空袭美舰还击的新闻片。然而,当美国一些电影院准备放映他拍摄的珍贵新闻片时,总统罗斯福下令对新闻片进行特殊处理,免得国民做出过激反应,影响美国政府的秘密备战。 <br><br> 全世界很快知道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对美国战舰的空袭。然而,日本有关部门辩解说,这是一次误炸,日机飞行员们由于当时天气“能见度差”,把“班乃岛”号的国籍“看错”了。 <br><br> 日本方面还声称,当时,日本空军有情报说,国民党军队正从南京撤离,因此日本空军才决定实施空袭。日本向美国方面进行了道歉,并决定赔偿美舰损失。1938年4月22日,日本向美方赔偿221万美元。其中,受伤的赫夫曼获得了1200美元的赔偿。为了安抚美国,日本还假惺惺地把一名海军海将补(少将)撤职查办。 <br><br> 然而,赫夫曼至今仍认为,这不是“误炸”,而是日本故意而为,“他们知道我们是谁”。“班乃岛”号战舰为了防止日机误炸,曾在一些地方悬挂几面很大很显眼的国旗,那天天气很好,空中日机飞行员完全可以看得很清楚。 <br><br> 美国炮艇被击沉后,炮艇的军事作用成为美国国会和军方争论的一大焦点。美国海军一些官员认为,用于江河作战的小炮艇没有多大军事价值,海军没必要继续研制新的炮艇。二战开始后,美国海军逐步淘汰炮艇,发展航母之类的大型战舰。)
幸存者揭秘:二战日本战机在长江炸沉美军炮舰
2008年01月18日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班乃岛”幸存者合影[来源:世界新闻报]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炸毁美军大量战舰,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惨遭打击。许多人认为,美国战舰从那时开始遭受损失。其实,早在珍珠港事件4年前,美国海军就有一艘战舰在中国长江被侵华日军战机炸沉。它就是美军的“班乃岛”[
阅读全文]
高寒山地野战48小时:转型
2008年01月17日新华网 来源:《解放军生活》
初夏,大凉山海拔3000多米的成都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场依然寒气沁人,某团信息化条件下边境反击战斗演习如火如荼。担任蓝军和演习总导演的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一边运用多种信息手段与部队顽强对抗,一边运用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对演习进行定量评估……
8年亮剑,8年思变,基地成立至今[
阅读全文]
传法国将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美国大为紧张
2008年01月17日星岛环球网
【星岛网讯】针对法国有意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但还没有定案,美国国防官员指出,将继续与法国沟通,希望维持现行的武器禁运政策。
据中广新闻报道,美国和欧盟等国自1989年后停止出售武器给中国。美国方面一直坚持这个立场,但是欧洲方面近几年有些松动。去年底,法国新任总统萨尔科[
阅读全文]
西方前军事首脑合谋应对中国挑战拟建理事会
2008年01月16日新华网 来源:参考消息
【路透社布鲁塞尔1月14日电】西方国家几位前军事首脑14日在布鲁塞尔呼吁北约成员和欧盟携手成立一个单一的安全事务“理事会”,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和“来自中国和伊朗的安全挑战”。
北约军事委员会前主席瑙曼、英国前三军参谋长英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前主席沙利卡什[
阅读全文]
美高官称中国反卫星试验逼得美卫星两度“跳脚”
2008年01月17日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新年伊始,又有一些视中国正常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为“威胁”的美国人,按捺不住地说话了。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的一名高官说,一年前的1月11日,中国的反卫星试验曾经逼得美国两颗卫星“跳脚”——变换轨道;而现在如果美国不想办法“扼制”中国军事能力的话,美国将丧失军事上的[
阅读全文]
新闻分析:空间碎片人类自己制造的航天威胁
2005年10月14日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孙彦新)太空,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
自1957年前苏联把全世界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至今48年的时间,人类的空间活动共制造了数以亿计的空间碎片(也叫太空垃圾)。中国空间碎片行动计划首席科学家都亨介绍,一个仅10克重的空间碎[
阅读全文]
1日和2日,我第27军部队和第20军之第59师,在囦水里、死鹰岭地区,与柳潭里逃敌展开激战。3日,该敌在下碣隅里之敌接应下,在50余架飞机掩护下,以坦克群为先导,倾其全力进行突围,猛攻我死鹰岭、獐项里、西兴里一线阵地。我第59师在敌两面夹击下,奋力抗击,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但终因连日作战,弹药不济,冻伤及战斗减员较大,阵地为敌突破。突围之敌一部被我歼灭,大部被迫丢弃重装备逃到下碣隅里。 <br><br> 这段文字准确地介绍了交战双方的行动。然而,阅读这种资料,你无法切身感受中国步兵作战的艰苦。邹士勇老人的一段切身经历,为这段战史做了生动的解读。 <br><br> 当时,美军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在志愿军的打击下,全线崩溃,向南逃跑。邹士勇所在的3连,奉命从侧翼追击美军。部队急行军,追至死鹰岭上。死鹰岭下是一条公路,通向下碣隅里,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一条公路。按上级部署,死鹰岭应该有友邻第20军的部队担负阻击。 <br><br> 很快,邹士勇的3连在死鹰岭上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个阻击阵地,大约一个连的官兵潜伏在这里。邹士勇一眼就认出,这是20军的部队。第20军是志愿军第9兵团最先入朝的部队,走得的最仓促,部队甚至没来得及换发服装,带着大沿儿帽就跨进了朝鲜北部的高寒区。 <br><br> 阻击部队依托地形,每个人都用工兵锹在冰雪上刨出一个坑,人蹲在坑里,枪口直指下方公路。整个阵地隐蔽巧妙,从下方根本看不到岭上的伏兵。官兵们的战场纪律过硬,整个阵地只有风声呜咽。 <br><br> 邹士勇上前去拉一个战士,却发现那个士兵早已冻成了一个硬邦邦的冰坨。3连赶忙检查其他战士,才发现阻击阵地上的所有人,都已被活活冻死在阵地上。3连官兵眼含热泪检查完这些战友的遗体,发现潜伏在冰雪坑里的烈士们,依然穿着国内配发南方部队的薄棉衣,单层胶鞋。冻得实在受不了了,战士们就用毛巾把耳朵捂起来。但这些御寒方法,在死鹰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据战史记载:这场阻击战爆发前一周,1950年11月27日,朝鲜北部普降大雪,气温在零下30度以下。然而这支英雄的阻击部队,整整一个连,全建制冻死在阵地上,无一人离岗。每个士兵冻死时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100多支老式步枪,枪口直指岭下的公路。历史从来不能假设,但是如果烈士们当时能穿上一件大衣,后撤的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决不可能轻松地通过这里。<br><br> 采访最后,邹士勇老人已是老泪纵横。尽管战斗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但那些牺牲的战友凝固的战斗姿态,恐怕再难冰释消融了……(金昊))
中美两军步兵对抗:沉默的步兵气与钢的较量
2008年01月15日新华网
人们印象中,步兵冲锋是颇为壮观的场景。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在震天的喊杀声中,排山倒海地冲向敌阵,令人血脉贲张。然而,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任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3连副指导员的邹士勇老人,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沉默的步兵的故事。
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3连副指导员邹[
阅读全文]
 <br><br> 1930年4月,还差半年才满17岁袁林参加了红军,在红二十军当战士。营里缺少号兵,就选了袁林等三个年纪小的战士学习吹号。那阵儿,做梦都想拿枪上战场,一听说当卫生兵、炊事兵,满肚子不高兴。直到接受记者采访时,袁林老人还记得最初成为号兵时那种不满。唯一令袁林欣慰的是,营长给他弄了顶军帽,军帽上的红五星是红布剪裁而成的--那是唯一能体现他是红军的标志。 <br><br> 第一次战斗,袁林不仅没能吹响军号,还犯了个错误。 <br><br> 第一次战斗 惊呆于血腥场面忘吹号 <br><br> 一开战,暴雨般的子弹呼啸着,打在他前后左右的稻田里,直冒水泡。袁林觉得每一颗子弹都是冲自己而来的。三小时以后,红军战士冲到山顶铁丝网前,敌人蜂拥而出,双方开展肉搏战。红军战士敌众我寡全部阵亡。战争如此惨烈,袁林看呆了,不仅没吹军号,甚至没有听到撤退的命令。结果受到了司号长的严厉批评。 <br><br> 在水口激战中, 站在连指挥所的袁林,亲眼看到自己朝夕与共的号兵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下。 <br><br> 袁老生前回忆,当时,全团只剩下不到二百人。后来当了开国上将的师政委朱良才把他们整编成一个连,由师参谋长耿飚--代理团长。朱良才问:你们团还有几个号兵? <br><br> 就我一个袁林说。 <br><br> 不能让敌人停歇,吹冲锋号,攻占对方的山头!朱良才命令。 <br><br> 弹雨中,袁林跑到一条最高的田坎上,吹起冲锋号…… <br><br> 三发炮弹几乎同时在袁林身边炸开,气浪把他高高抛起,倒在稻田里……听到冲锋号声,那些受伤和疲劳的倒在地上的红军士兵们又呐喊起来,拄着枪、刀,冒着敌人机枪扫射,冲向山头,与反冲锋的敌人短兵相接,展开血肉拼刺……红军寡不敌众,撤向友邻部队的阵地。醒过来的袁林,和另一位战友扶架着一名伤员落在后面,一群敌人紧追过来。袁林让战友背伤员先走,自己伏在田埂上,举起驳壳枪把跑在最前面的三个敌人撂倒,紧接着向左边最近的一个小山奔去,引开了敌人…… <br><br> 1931年,第四次 围剿前夕,袁林到军团政治教导队学习,从此离开了号兵岗位。但是,他保留下了自己的号嘴和号兵符号牌,符号牌是红色椭圆形的,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二十七团一连司号员袁林。 <br><br> 长征途中 老将上阵代人吹号 <br><br> 没想到,我这个号兵的经历,在长征路上还发挥了一次作用。袁林生前曾对记者回忆,在董公寺战斗中,战况极为惨烈,以致于一位名叫贺友寿的老号兵竟紧张得吹不起军号,身为干事的他来不及查问号兵是谁,接过军号就吹。袁林说,战斗中,军号就是命令,没有了军号,战士们就会不知所措。所以,作为号兵,决不能耽搁一分一秒。 <br><br> 号兵要有娴熟的技巧,更重要的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战场上精神过于紧张,一个音符吹错了,或者是吹不起号,都很可能给部队带来重大的损失!)
专访红军司号员:激昂军号永难忘铁马冰戈入梦来
2008年01月16日新华网
接受采访时,张生荣老人还吹上一段军号。摄影:徐壮志
编者按:一部《集结号》,吸引了人们诸多关注的目光。为此,新华军事特约了两篇当年红军司员号的专访稿件,以飧读者。
张生荣:为大渡河勇士吹响冲锋号
原本打算扛枪打仗,奋勇杀敌的他们,被组织指派去学号的时候,难免有些失[
阅读全文]

《集结号》未曾公开的故事——新华网专访原著作者
2008年01月17日新华网
退伍水兵作家杨金远近照 陈吉摄影
记者在福建莆田采访杨金远 陈吉摄
吹响集结号的水兵作家--专访海军退伍老兵、电影《集结号》原著作者杨金远
摄影报道:王进平陈吉徐纲要
吹响集结号
杨金远是如何《集结号》结下的缘?他说,谈到写作缘起,《官司》这部小说的写作很偶[
阅读全文]
中国军方首次派人参加中美战略对话
2008年01月17日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白洁)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17日表示,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丁进攻少将1月17日至18日出席第5次中美战略对话。这是中国军方首次派人参加这一对话。
第5次中美战略对话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共同主持。美国助理国防部长辛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