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西方前军事首脑合谋"应对中国挑战" 拟建理事会 zt

(2008-01-17 03:58:31) 下一个
西方前军事首脑合谋应对中国挑战 拟建理事会

2008年01月16日 新华网  来源:参考消息


  【路透社布鲁塞尔1月1 4日电】西方国家几位前军事首脑14日在布鲁塞尔呼吁北约成员和欧盟携手成立一个单一的安全事务“理事会”,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和“来自中国和伊朗的安全挑战”。

北约军事委员会前主席瑙曼、英国前三军参谋长英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前主席沙利卡什维利、法国前三军参谋长朗扎德、荷兰前三军参谋长布雷芒在向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北约、欧盟或某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独自处理新的安全威胁,但建立新的安全机制又耗时太长。

因此他们认为,可以在西方现有的国际组织内寻找采取协调行动的基础,首先应成立一个由美国、欧盟和北约组成的政治级别最高的指导理事会,以此作为朝建立一个新的、成员更广的跨大西洋组织迈出的第一步。报告没有具体说明该理事会将如何发挥作用,只是提到美国作为北约成员所享有的“双票权”将促使美国更多地参与这一国际问题的讨论。

报告还警告说,中国正准备利用“金融武器”扩大在非洲的地缘政治影响,而且只要它想做,它在更广范围内使用这种武器的能力还会越来越大。但报告对俄罗斯的威胁加以淡化,认为普京咄咄逼人的声明与俄军事实力不符,俄军备中只有约20%可称得上现代化。

在预定于4月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上,西方国家领导人将对该组织的作用进行回顾,以明确其在冷战结束后应该发挥的作用。(《参考消息》)

中国军力,“威胁”声中展现和平


“没有相互信任的透明度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要做到相互信任,就必须相互尊重。”——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在纪念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向媒体表示。

外界的猜疑和责难,反而使解放军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迈特里·迪亚斯是斯里兰卡的第一位驻华武官,2007年9月初刚刚来到北京。

“我来北京的时间不巧,错过了国防部外办组织的军事演习观摩活动,其他的参观活动我也没有参加过,很遗憾。”12月的一天,他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

2007年外国武官在华观摩活动确实丰富,可以参观特种部队、女子特警队、中国首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如果明年他们还组织类似的活动,我肯定首先报名,因为这是一个很好地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机会。”迪亚斯说。

针对国际上“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声音,迪亚斯完全不赞同。“这些声音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一些国家之所以这么说是为自己发展军备提供借口。”

迪亚斯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因为今年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就是从军备——“反卫星武器”开始的。

虚幻的“反卫星试验”

1月份出版的美国《航空周刊》最先报道说,美情报机构得出结论,“中国在1月11日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卫星试验”。这则报道引起国际广泛反响,尤其是在美国。

3月16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台下坐满了1200名中外记者,美联社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问:“这次试验和中国不断加强军事力量这一事实,是否与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相矛盾? ”温总理答:“中国最近进行的空间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没有威胁任何国家,也不违反有关国际条约。……我愿在这里郑重重申: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是不变的。而且我还要呼吁,国际上有关国家应尽早谈判签订和平利用外空的有关条约。”

可对中国“反卫星试验”耿耿于怀的美国军方并没有终止这样的讨论:“鉴于中国研制太空武器,美国是否应研制类似的武器?”专家认为,事实上,美国有关中国进行“反卫星试验”的炒作声不绝于耳,其实是在为发展自己的反卫星武器找借口。

7个多月后,也就是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了最好的注脚。但是,一些外国媒体仍刻意要把“嫦娥女士”塑造成“太空武士”。对于外界的无端猜疑,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申明:中国探月工程自始至终坚持和平利用太空,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任务执行科学探测任务,没有任何军事目的,也没有搭载任何军用仪器设备。

“我们和平利用太空,这是必然的方向,今后该怎么做还会怎么做,不会因为外界说什么就有变化。”在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光谦看来,嫦娥工程是在外界责难和猜疑中体现坚强的一个典型。

军品出口被说三道四

但这并没有让一些人闭嘴。

7月份,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突然称,美军发现“包括导弹在内的中国制造的武器通过伊朗走私到伊拉克反美武装手中”。到了9月份,又有一些西方媒体称,“中国制造的肩扛式防空导弹、炸弹等流入阿境内塔利班武装手中”,对驻阿外国军队构成严重威胁。12月,又是西方媒体,热炒“中国拟向伊朗出售歼-10战斗机”。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重申早已明确的立场:“(中国)遵循军品出口三原则,即:有助于接受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不损害有关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不干涉接受国的内政。”“中国政府还严格规定只向主权国家政府出口,要求接受国提供最终用户和用途证明,并明确承诺不向第三方转让。中国从来不向非国家实体和个人出售军品。”

事态开始朝着有利于中方的方向发展。9月6日,阿富汗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否认一些媒体有关中国政府向阿境内塔利班武装提供武器的报道,认为这些报道毫无根据。

中国的行动,也让制造流言的空间进一步缩小。8月3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紧急约见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向其通报中国在增加军备透明度方面的两项决定:中国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并同时提交《2006年中国军费开支表》和《2006年中国常规武器转让情况表》。

军费消耗的是唾沫

“军人工资和退休干部的生活津贴200亿美元,换军装80亿美元,院校建设70亿美元,武器装备150亿美元。”6月2日,出席第六届亚洲安全对话会议的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章沁生中将,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军费开支情况。章沁生的坦言相对赢得了会场的一片掌声。

其实这一年里,对中国军费的“担心”依然存在。美国副总统切尼2月访问日本和澳大利亚时,就两度表示对中国军费开支的“关注”,并称“中国军力迅速增长但缺乏透明度”。时任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的中川昭一在2月妄称,中国军费迅速增加,将来日本恐怕会被中国的强大势力所控制,“20年内日本可能会变成中国的一个省”。

但是,毕竟中国的国防费用只占世界上国防费开支最多国家的1/10左右,这一事实加上中方持续、耐心的说明,噪音没有不减弱的道理。美国国防部长盖茨3月7日表示,尽管中国军费增长,但他不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敌人,相反,双方在一些领域是伙伴,在另一些领域是竞争者。当时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回应语重心长:“希望盖茨的讲话是真心话。”

有太多的第一次

中国讲究诚意待人。

钟魁润是一名海军干事,11月随“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出访日本。他记得,为了体现交流诚意,“深圳”号允许日本海上自卫队官兵分四批上舰参观。当了解到有更多日方官兵希望能来参观后,“深圳”号破例增加了名额。

本报记者查春明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他亲历了今年中国海军舰艇与外军航空母舰在大西洋的首次联合演习。查春明记得,中国军舰回国途中经过红海,偶遇北约军舰,“对方要求登舰交流,虽然在出访计划之外,但中方还是同意了。”

有一就有二,这是2007年中国对外军事交流的主旋律。

有分量的“第一次”不仅出现在海军对外交流,还有陆军第一次与外军开展联合军事训练,武警部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联合反恐演习,第一次派出较大规模的陆空军部队到境外参加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第一次在国防部级别与外国就建立直通电话达成共识……

中国军人的新形象

2007年的中国对外军事交流,可谓有声有色。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概括为,我们广泛开展了对外军事交流,以高层交流为牵引,巩固与各国军事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不断拓宽对外军事交流领域,大力推动中外联合军演、联合训练。

其中,海军舰艇编队5次出访,与外国海军进行了7次联合演习,创下了历年之最;先后与泰军、印军举行了联合训练,开辟了对外军事务实合作的新途径。

钱利华还指出,今年我军对外开放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全方位展示了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

7月邀请外国驻华媒体记者参观开放部队,展示我军建设成就;在庆祝建军80周年之际,组织驻华武官团赴井冈山参观考察,实地了解我军发展历程;8月底,正式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并积极参加日内瓦谈判裁判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会议;9月,还组织美、英、法、日、上合组织以及东盟成员国等35个国家55名军事观察员赴沈阳军区观摩摩托化步兵师进攻战斗实兵实弹演习,这是中国邀请国家最多的一次观摩演习。

一位国防大学专家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颇有感慨,“10年前,我们总是试图解释什么。现在不一样,我们积累了经验,实力也增强了。在对外交往中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在国际体系中越发显得游刃有余。这种主动的融入和被动的卷入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念。” ( 韩轩 白洁)

大国角力你追我赶 "热情"远超中国


   ■重视战略威慑武器发展

外军研究认为,可信的战略威慑能力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面对新的国际战略环境,军事大国继续高度重视战略威慑武器的有效性、灵活性,加快调整核武库,积极发展非核战略打击武器和导弹防御系统。

继续加快核威慑力量建设

美国在加快削减库存核弹头数量的同时,启动核武库及基础设施全面转型计划,拟制了2030年左右建成灵活反应的核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批准“可靠替换弹头”项目进入初始设计阶段,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制造出安全可靠的新型核弹头。美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相对较小核武库规模的同时,建设强大的核武器研发与生产能力,以实现可信而有效的核威慑。

俄罗斯在恢复远程轰炸机与核潜艇战略巡航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一代海基战略核力量,其“北风”级战略核潜艇下水,“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成功试射并计划2008年批量生产。印度等核力量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

远程精确打击威慑受青睐

目前,美国仍高度重视发展“全球快速打击”能力:计划将“三叉戟-2”潜射弹道导弹改装常规弹头,可对敌纵深地区的时间敏感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加紧发展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要求在2小时内将战斗部投送到1.6万千米外,实现全球快速打击。

俄罗斯也将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并为战略轰炸机换装新型航电设备,努力研发新一代高精度中远程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

此外,美俄分别试验了“巨型钻地弹”和威力相当于小型核武器的常规炸弹,表明大威力毁伤技术已达到新的水平,美俄正在这一技术领域展开激烈较量。

有关研究认为,具有战略威慑作用的常规武器出现,可减少对核武器依赖,提高战略威慑的灵活性与可信度,使战略武器的威慑与实战界限趋于模糊。

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步伐加快

美国继续推进多层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进行了空空导弹拦截助推段弹道导弹飞行试验;利用两枚“标准-3”拦截弹同时拦截两枚近程弹道导弹,首次演示了“多对多”的实战防御能力;海基末段拦截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俄罗斯对此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启动第五代防空反导和防天导弹系统的研发,频繁进行战略导弹试射和反导系统拦截试验等。

日本加紧“爱国者-3”反导系统的部署和演练,并在美国协助下首次进行了海基弹道导弹拦截试验,成为继美国之后具备海基近、中程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国家。日本计划到2010年建成6~10艘“宙斯盾”驱逐舰和16套“爱国者-3”系统,从而形成双层导弹防御能力。

印度使用性能更先进的新型拦截导弹,进行了第二次弹道导弹拦截试验,表明其已具备大气层内弹道导弹防御能力。

■军事航天装备逐鹿太空

空间是人类军事发展中新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军事航天大国围绕“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正展开激烈竞争,军事航天装备创新发展举世瞩目。

大力推进军用卫星系统发展

目前,增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仍然是各国军用卫星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比如,美军将航天预算的70%用于发展军用卫星系统;2007年发射了首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等;其“转型卫星通信”系统、“先进极高频”通信卫星、“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和“天基红外系统”等的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德国发射了2颗“天基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可为欧洲发展独立的军事航天能力提供支撑;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计划在2010年完成卫星补网发射,形成完整的导航定位能力;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在完成技术演示验证后,已落实研发经费,即将开始系统的全面建设;日本建成由2颗雷达成像卫星和2颗光学卫星组网的“情报搜集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独立的情报搜集能力。

重视军事航天技术创新发展

2007年4月,美国防部正式提出“作战响应空间”计划,随后成立了“作战响应空间”联合办公室。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F6(未来、快速、灵活、自由、飞行、模块化)概念,作为新一代航天器创新研发理念,其特征是“功能分解、结构分离、无线连接、编队飞行”,可大大提高在轨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美军完成的“轨道快车”在轨飞行演示验证,表明其已掌握在轨加注、维护、捕获等先进技术。其“近场红外试验”计划,为发展助推段拦截器技术提供了支持,为天基拦截试验进行了技术储备。

空间态势感知系统成为亮点

美国会在2008财年国防拨款法案中,为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增拨1亿美元,用于加快“自预警空间态势感知”、“空间篱笆”、“快速识别、探测和报告系统”等项目研发,以全面提高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美军认为,空间武器化不可避免。应高度重视空间攻防技术研发,计划2009年部署第二代“反通信卫星系统”。

■全力推进新一代主战装备研发

2007年,军事大国瞄准“网络中心战”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主战装备更新换代与现代化改造,并加强新型作战系统发展计划的调整,加速部署和发展无人作战装备。

第四代战机提升完全战力

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22已具备完全作战能力;日本和以色列则计划将该机作为其下一代主力战斗机;印度与俄罗斯签署了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斗机的协议。美国确定下一代轰炸机为亚声速、有人驾驶、能携带核武器的隐身飞机;俄罗斯还启动了研制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计划。

稳步推进新一代海上作战力量

美、英、法等国稳步推进其新一代航空母舰 的建造工作;日本“日向”号准直升机航母下水;美国海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英国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机敏”号下水;法国开工建造新一代“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高油价和频繁的军事行动,在美国引发重建大型核动力水面舰艇的争论。

“未来作战系统”在挑战中发展

美国“未来作战系统”(FCS)和英国“未来快速奏效系统”(FRES)受到技术和经费的双重挑战。FCS项目进行了第二次重大调整:压缩规模、放缓进度,降低部分子系统技术指标;FRES项目也放宽了车重限制。

无人作战装备发展取得突破

目前,外军无人平台作战运用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无人机编队飞行、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舰艇发射/回收无人机以及潜艇 水下回收无人潜航器等先进技术验证试验也不断获得成功,为无人装备任务范围扩展奠定了基础。

电子信息装备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信息作战能力”作为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能力,在夺取信息优势和保持战争主动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军事大国高度重视研发以网络为中心的C4ISR系统、新型电子战装备和网络攻防对抗装备,其整体技术水平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推进以网络为中心的建设发展


以网络为中心的C4ISR系统建设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法军开展“新一代作战综合网陆军通信系统”建设,利用各军种的所有话音、局域和保密网络,提供全球网络服务。俄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指挥通信系统更新换代,计划在2015年前实现指挥通信系统的数字化。印度开始招标建设海军指挥控制网络,逐步实现海军舰艇、作战飞机和基地的联网。

美军强调信息是网络中心战的战略性资源。在系统建设方面,演示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数据链技术、开始部署“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积极探索“动中通”与潜艇水下即时通信技术;海军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完成首飞,并继续推进由侦察卫星、预警机、有人/无人侦察机、地面雷达系统、水下声呐阵等组成的一体化侦察预警网络建设。

新型电子战装备初露锋芒


美参联会颁布的新版《联合电子战条令》,从战略高度谋划了美军电子战的长远发展。美海军部署的首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具备全频段电子监视能力,可实施伴随干扰和瞄准干扰,拥有11个外挂点,可携带空空导弹和反辐射导弹,可以通过对辐射源的精确定位实现对电磁目标的“精确打击”。同时,可遂行计算机网络攻击和侵入敌通信网络等作战任务。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