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中淘筛历史的细节

西人资料中搜寻关于中国的点滴
个人资料
元亨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来自《Hammarskjold》(byEmeryKelen,G.P.Putnam'sSons,1966)一书 1955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设宴招待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DagHammarskjold),英文菜单: 中文菜单 但该书没有人物照片,下面这张来自另一本同名的书《Hammarskjold》(byBrianUrquhart,AlfredA.Knopf,1972) 哈马舍尔德访华的一个具体成果就是6个月后,7月29日,哈马舍尔德50岁生日,中国方面释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所谓美国反左运动,是我自己随便起的名字,好像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麦卡锡主义。但是麦卡锡主义是1950年代初,由参议员JosephMcCarthy发起。本文讲的,比那还早一些。
中国抗日战争到了后期,驻中国时间比较长的美国人,不管是外交官,还是军事人员,都很清楚地发现,蒋介石已经不能履行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重任了,史迪威看出了这点,结果1944年底被蒋介石踢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927年北伐军打到了江南,向上海进军。3月24日早晨,北伐军进入南京,紧接着,南京发生了骚扰外国人的事件,外国人被打死打伤,外国妇女被强奸,财产遭破坏抢夺等等。英国,日本,美国在南京的领事馆被攻击,英美日,法国意大利人都有被打死打伤的。1月在汉口和九江,已经发生了对外国人攻击的事例,3月8日,芜湖也发生了类似事件,因此,当南京被北伐军攻陷只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与周总理渡过的一个晚上拉斯顿北京8月9日
中国的总理是个很简朴的人,有着一副JohnL.Lewis式的浓眉毛,冷静而又探询的黑眼睛,和一双非常白净的手,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里接见客人。在与我们进行的正式谈话中,涉及中国与美国,苏联,日本和台湾的关系时,他说得很慢,好像很累的样子,可能还有点怀疑,可是当晚上10点以后我们移到厅里的另一个部分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本文摘译自《NewYorkTimesReportFromRedChina》(byTillmanDurdin,JamesReston,andSeymourTopping,QuadrangleBooks,1971)一书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已经公开化,4月,毛泽东抓住不久前名古屋乒乓球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与庄则栋的接触,提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同时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开始访问中国,德丁(TillmanDurdin)和夫人,托平和夫人(SeymourTopping和AudreyTopping),拉斯顿和夫人(JamesandSal[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2-05 12:00:08)
阿瑟黑利(ArthurHailey)是加拿大小说家,但是他写的绝大多数都是关于美国的小说,这也难怪,一是加拿大和美国太近了,又太象了,另外写美国自然读者群更大,可以写的内容也更多。黑利在70,80年代在中国非常流行,有很多翻译的小说出版,大饭店,最后诊断,航空港,汽车城等等。 黑利唯一讲加拿大的小说是《高处》(InHighPlaces,1961)。这部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朗宁回忆录里提到,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黄华被任命为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RalphCollins则被任命为第一任加拿大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朗宁1922年北京上学时认识了RalphCollins,那时Collins还是个小屁孩。不久后,朗宁接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中国,这实际上是他收到的第四次访华邀请,但是在中加建交之前,他都没有接受。自朗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面贴子里的加拿大外交官朗宁,有5个孩子,全是女儿,老四叫奥黛丽,跟赫本同名(Audrey)。1946年,一个刚从部队退伍的美国青年来到中国,到北京学中文,业余时间给国际新闻社(InternationalNewsServices)当记者,他叫SeymourTopping,西默托平,该年11月,托平跟着美国军事调停组去了延安,在那住了一个星期。1947年,托平在南京朗宁家第一次遇到了高挑的奥黛丽,她18岁,他25[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面一篇是照片,这篇是文字,朗宁生于湖北的襄州,后来回加拿大上学,结婚,1945年回到重庆,担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的临时代办。1946年初,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朗宁也来到南京,这篇就是他的回忆录《AMemoirofChinainRevolution》里有关他们刚到南京的经历: 1946年2月,朗宁来到南京,给加拿大使馆从重庆搬回南京作准备。第一件事是找房子。1945年12月,当时加拿大使馆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切斯特郎宁(ChesterRonning)于1894年生于中国的襄州(那时叫Fancheng,应该是樊城,今属湖北襄阳)的加拿大传教士家庭,长大后1945起担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的临时代办。后来任加拿大驻挪威大使(朗宁父亲来自挪威),还在联合国任职,出席过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国际知名的外交家。本文照片来自朗宁的回忆录《AMemoirofChinainRevolution,fromBoxerRebelliontothePeople'sRepublic》(Pan[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86]
[87]
[88]
[89]
[9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