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想制造幽默气氛,可是这几位主持人都不是幽默风格的,老毕还凑合,其他几位玩幽默玩的太生硬。那种讲笑话玩幽默硬是让人没感觉的感觉真是太不好了。六位主持人加一块也不如一个郭德纲。央视想要主持出幽默气氛,为啥就不能邀请郭德纲当主持呢?
舞蹈和歌曲节目一如既往,那首《中国美》还是很有春晚效果的,欢快热闹。怀旧的安排比较好,唯伟气力不[
阅读全文]
昨日,在《金陵十三钗》全球公映十天之后,某国字号媒体的编辑电话约我给这部号称是张艺谋“迷途知返后最好的电影”写评论。我拒绝了这位编辑的约请,理由很简单,我没有看,也不打算看这部电影,尽管国内媒体上已经把它炒作成“拯救中国电影”的“战争史诗”了。
我不打算看《金陵十三钗》,并不是因为我对这部电影本身有特别[
阅读全文]
今年年初,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山东菏泽地区的中年农民,以他无与伦比的歌喉征服了中国大陆的亿万观众。他是一个传奇,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用金铁霖三十年前的一本旧教材自学成才的典范,再一次为我们见证了什么叫天道酬勤,什么叫梦想成真,什么叫一鸣惊人。
这个人就是朱之文,一个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憨厚朴实的地道农民,因为首场演出身穿一件军大衣而[
阅读全文]
首先,我要感谢介绍我看这个电影的朋友,否则我不会去看印度电影的。以我以往的印象和成见,印度电影是被我列入垃圾电影之列的。一场电影,半场歌舞就是我对印度电影最深刻的印象。可前几天看了《3Idiots》(中文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和《芭提雅的颜色》后,完全颠覆了我对印度电影的成见,让我对印度电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多少年来,我们中国电影人一直[
阅读全文]
我曾说过,记忆有时像个筛子。乐观的人记住的是美好,悲观的人记住的是痛苦。
我自认为是一个乐观的人,所以我的忆旧文章往往都是有趣的故事,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提炼。比如我写的《没尾巴的猪》、《回家》等,如果现在的年青人看了,不仅不会觉得那时的日子有多苦,也许还会觉得很有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选择性记忆吧。因此,像我这样的人写历史,多[
阅读全文]
很奇怪我那个现身说法的跟贴竟然有那么多人觉得有问题。这让我有种被雷的感觉。看来往事还是需要经常回忆的,历史也是需要常常念叨的。
七十年代的辽沈大地,是极左思潮的重灾区。当时辽宁的最高领导陈锡联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农业学大寨和自力更生的号召,要求辽宁这个工业大省也和其他省市一样,在农业上也要自给自足,拒绝输入外省的农副产品。这把辽宁人坑[
阅读全文]
在毛泽东时代,有一句我耳熟能详的话,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到今天我还是认同这句话的,原因是这句话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正确性,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毛泽东思想。
年青时曾通读毛选五卷,给我的印象是毛泽东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关于革命策略的,而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文章则为数不多。我承认毛泽东是个[
阅读全文]
闲言辣语:某副市长带团去台考察,入住台北一高档酒店,用餐时市长嫌大厅嘈杂,对服务生说:给我们换个雅间。服务生说没有了。市长大怒:你知道我谁吗?服务生问:你谁呀?他是X市市长,一随从吼道。服务生冷笑:就算马英九他爹来了也不敢这样说话!去欺压大陆人民吧!在这里你最多就算一堆狗屎。
隔壁夏骏(@夏骏):李泽厚:民族主义加民粹主义,正好是“[
阅读全文]
一、@历史的味道:张纯如自杀前,跟周围的人说,在访问南京大屠杀时,她发现不仅仅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有中国人的奴性。中国人有一种极其恶歹的心理,在世界的民族中也罕见,从来没有一种人,因为不同的主子,可以作践自己的同类,到了极其残忍的地步。她原本想大刀砍向鬼子的,可是发现需要砍的,还有自己的同胞。(转)原文转发(15323)|原文评论(2850)(新浪)
[
阅读全文]
一、何清涟经济学者:述往事一件。我在深圳时,一局长从美国考察归来发感慨:“美国什么都好,就是制度不好。中国什么都不好,就是制度好”。请教其详,答:“我到美国时,美国媒体为了布什总统未成年女儿喝酒这点事在批评,逼得布什只好道歉。这样的新闻自由我国怎么能要?如果实行这种制度,我们政府还能安生吗?”评价某种制度好与不好,全看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