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麓街纪事》第十八章

(2017-12-29 08:26:43) 下一个

                                                   第十八章

 

            正当张老师和许淑琴在那间狭小的客厅里一筹莫展的时候,许淑琴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儿子张晓宇打电话来了。许淑琴虽然十分想念儿子,此时却有几分犹豫了:她不想让儿子从自己的声音中看出什么端倪来。张老师仿佛看穿了许淑琴的心思,对她说:“快接吧!以后的事咱们大人有办法,先别让儿子知道。”

 

            许淑琴清了清嗓子,接起了电话: “儿子呀,吃饭了没?你们那儿现在几点呀?天气冷不冷?给你带的被子用上了吗?” 不知道是不是远隔重洋的缘故,许淑琴的声音显得有些陌生了。这声音中的陌生把张晓宇一下子拉回了现实 – 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家万里了。他环顾着自己那空空荡荡的宿舍,陌生的床铺和书桌,忽然有些想家。

           

            “妈,等会马上去吃饭了,食堂十二点开门。天气挺好的,被子正好合适。”

 

            “好,那就好。你可要跟室友搞好关系啊!穿暖和点,别瞎吃那些汉堡可乐什么的,多吃点蔬菜。下周就开学了,这两天再抓紧预习一下课本,有什么不懂的赶紧问老师啊。” 许淑琴叮嘱道。

 

            “知道了知道了!妈,你放心!我电子词典带着呢,没问题的。” 听着老妈那熟悉的唠叨,张晓宇感到了些许亲切。许淑琴有太多问题想问问儿子 – 她想知道,自己倾尽了身家积蓄把儿子送去的美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可是,想到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马上就没有着落了,许淑琴又不敢问了,只得草草叮嘱了几句,挂了电话。

 

                 张晓宇坐在床上,百无聊赖地把手机按来按去,等着食堂开饭。好不容易熬到了十一点五十,张晓宇套上了出国前新买的牛仔裤和T恤衫,还仔细地将头发梳了几下,出了门。下了楼之后,张晓宇才发现,原来食堂就在宿舍楼的后面,没两步就走到了。虽然还有十分钟才开饭,食堂门口早已围满了饥肠辘辘的新生们。张晓宇一边排队,一边好奇食堂里的饭菜。以前,他听学校的外教说,美国全是些汉堡,可乐和薯条之类的快餐。张晓宇琢磨着,汉堡也挺好吃的呀,不知道美国人在抱怨些什么。

 

他还记得,天宁城的第一家麦当劳和肯德基,是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入驻的。那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在收集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玩具。家里条件比较好的 “孩子王”们,会在新款玩具第一天上市的时候就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各显神通去排队收集,然后拿到学校来显摆。张晓宇三年级的时候,肯德基出了一款拼色的书包。一时间,全校的小学生们都不约而同的背上了那款书包。张晓宇回到家后又哭又闹,让许淑琴也带着他去吃肯德基,领那个书包。许淑琴被闹得不耐烦,带着张晓宇去了肯德基。没想到,店里的经理一脸抱歉地告诉他们,书包已经被领完了…….. 张晓宇回家的路上不断地哭嚎着,鼻涕眼泪流了一脸,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胖揍。后来,许淑琴特意让去上海出差的同事带回来了一个日本进口的书包,然而,张晓宇并不领情,还是倔强地缠着许淑琴和张老师要肯德基的书包。过了几个月,全学校的同学又好像约好了似的,再也没有人背肯德基的书包了。然而,张晓宇的执念却没有减少半分。肯德基,麦当劳,和后来流行起来的耐克鞋,套头卫衣,是张晓宇记忆中的一个个符号,令他焦虑,让他发狂。

 

张晓宇正愣神的时候,有人从背后拍了他一下。他浑身一个激灵,转头一看,是他的室友蔡鸿甫。蔡鸿甫和他一起进了食堂,才发现,食堂里的各种菜式令他们眼花缭乱。美国的食堂窗口和国内不同,是半开放式的。进门后的第一个窗口是“美式经典”,有五六种披萨饼和意大利面。张晓宇还没来得及仔细看看披萨的种类,就被人流推着向前走了,赶忙随便抓了两块披萨饼。下一个窗口是一些炒菜和米饭,还配有猪排。C州亚裔人口很多,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式亚洲菜”菜种。张晓宇觉得新鲜,就每样都咬了一点 – 当然,他完全不会那些蔬菜的英文词,只是用手隔着玻璃罩瞎点了一通,嘴上念着 “This, this and that one”。 张晓宇把双手里的盘子随便放在一张桌子上,就迫不及待地赶去了下一个窗口。这下一个窗口是沙拉窗口,里面净是一些凉菜,比如菠菜,生菜,洋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叶子菜,甚至还有冷牛肉。张晓宇看着这些生的菜,有些犹豫。然而,他的美国同学们却熟练地拿起了窗口里夹菜的夹子,不断地往大碗里乘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也学着往碗里扔了几种菜。拿完了菜,就到了甜点和饮料的窗口。张晓宇被眼前的各种果酱,麦片和饮料种类惊呆了:原来,不只有巧克力酱,还有蓝莓酱,红梅酱,甚至榛子味的酱。而每种酱,又分成了低糖的,无糖的等等……张晓宇打了一些可乐,好不容易穿过拥拥攘攘的人群,找到了自己占得座位,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席间,蔡鸿甫还端来了几碟沙拉酱,颇为专业地给张晓宇示范那种菜配什么酱好吃。

 

张晓宇看着蔡鸿甫的行家示范,不禁羡慕了起来:“鸿甫,你是不是经常吃西餐啊,这么在行!” 蔡鸿甫爽朗地一笑,谦虚道: “哪有哪有,以前来美国参加过夏令营,当地的哥们儿教我的! 我高中是住校的,我们学校的食堂只有两种菜:西红柿中找鸡蛋,和土豆中找肉。

 

在欢声笑语之中,两人吃了个饱。吃完了饭,蔡鸿甫建议去学校的书店看看,买一些课本和纪念衫。两人走到了书店,张晓宇却犯起了愁:他并不知道新学期要选什么课,更别提要买什么课本了。蔡鸿甫拿了一份选课表,和他研究了起来。原来,每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都有一些 “必修课”, 无论是蔡鸿甫的哲学专业,还是张晓宇的经济专业,都需要修数学1A这门课。数学1A的教材足足有十厘米后,还都是用彩色的铜版纸印刷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两人找了半天定价,却找不出来,最后只好拿到收银台厚着脸皮让收银员扫码。收银员毫无表情地告诉他们,这本书定价215美元,如果需要购买课程作业卡,还需要再加115美元。天哪,光是一门数学课的教材就要330美元了!330美元啊,都快两千多人民币了!张晓宇犹豫了半天,还是把书放了回去。蔡鸿甫说: “我妈妈之前在美国访问的时候,告诉我,网上买二手书要便宜的多,要不然咱们去网上找找吧!” 网上的二手书倒是不少,最便宜的只要三块九毛九,可是,死活找不到和那本官方教科书一样的版本。原来,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 “定制版教材”, 教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只认自己学校的版本。两人一边骂着美国坑人的教材产业,一边老老实实地掏出了银行卡买单。

回到宿舍,张晓宇坐在书桌前翻看着刚买到的数学书。来美国之前,听人家说,美国人连加减乘除口算都不会,但是手中的数学书却有些难懂。张晓宇拿出了纸笔,开始演算课后的习题,却怎么也算不对答案。他懊恼地把书一撇,爬上了床,没几秒钟,就进入了深深的梦乡中。

 

隔着一整个太平洋的天宁市里许淑琴和张老师却是一夜无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