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的故事(十四) 我们这一代人

(2012-05-31 09:15:30) 下一个

第十四章        我们这一代人

一、        幸福感

这里说的我们这一代人,首先是指1940年左右出生,现在70岁左右的人,而人群范围基本指城市的人。如果再缩小范围,可以是城市中政府和国有单位的一群人。说“一群人”不好听,所以就广而概之,再这里用了“一代人”的大概念,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但是这一群人的存在却是真实的。这群人现在都是七十岁左右。孔夫子说:七十而随所欲,不逾拒,应当是人生最洒脱的阶段。要想洒脱,理应对过往的人生做一梳理,可以剪不断,但要理而不乱,以便洒脱的迈向人生的新阶段。

“幸福”现在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媒体和专家经常讨论和分析,各地更有幸福指数来衡量,但是因为感受和理念的不同,相差甚远。金钱多少,常常被人们视为幸福的重要指标。但一些相对并不富裕的地区和国家,人们还感到很幸福,而一些相对富裕的地区和国家,人们却感到不幸福,因此钱也难成为幸福的金标准。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回顾和梳理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发现正相反,大体上不幸的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幸福却各有各的幸福。

先说不幸。
这一代人都经历了基本相同的不幸的人生阶段。

1 战乱的童年:从出生,就开始经历战乱。从对日抗战,到国共内战,历时十余年。在枪炮声中,度过惊心动魄的童年。

2 动乱的青年:进入青年时代,战乱刚停,百废待兴。刚有成效,却头脑发热。鼓足干劲,人定胜天,亩产上万却无法填饱肚皮,从反右到文革十多年的运动,人们批来批去,斗来斗去,发现最后都多少受了点伤,并耗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当十年动乱结束时,发现自己青年已过,人到中年。

3 忙乱的中年:混乱和失落中进入中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寻找自己新的社会定位,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机会和漏洞。当官下海,投机发财,下岗失业,社会出现大流动大分化。这一代人在这个大潮流中,虽然也想改变自己,但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不愿意离开铁饭碗,不愿冒险,大多数人还在原来轨道上顺势而行。虽然也忙乱,但社会地位变化不大,甚至不少人下岗失业落入社会底层,当然也有人升迁致富,但人数不多。因此,这一代人,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经济实惠,但心怀不平,总处在急躁不安之中。

4“心”乱的老年

“忙乱”中进入暮年,虽然温饱有余,但身体已衰,过去样样靠单位,这时样样都市场,费力,费钱,也费心,不太适应。子女长成,却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要为他们操心。孙辈出生,要为他们入托入园入校操劳,关心。年纪越高,身体多病,又常常为自己和老伴的健康担心。总之,心总是难以平静,心乱难收。回顾过往岁月的不幸,就一句话,怎一个字了的。

再来说说幸福。
这一代人也是幸福的,虽然童年有战乱的记忆,但已多年无战乱之扰。中年之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经济振兴,生活富裕,不再为温饱发愁。这只是一些基本条件。前面已说过,幸福各有各的不同,因此这一代人的幸福情况差异很大。有的事业有成感到幸福。有的高官厚禄感到幸福,有的发财致富感到幸福,有的儿孙满堂感到幸福,有的各地旅游幸福,有的继续干活幸福,有的给儿子打工幸福,有的钱少,却心理健康也感到幸福。这里更多的是说退休之后的感觉。这一代人退休前的情况大体相差不大,幸福指数不高,但大家均衡,却也并不太感到不幸。但现在社会贫富悬殊,分配不均,权钱交易,腐败丛生。中国人“不患寡患不均”,因此这一代人又对过去“贫”而“平”的社会状态有怀旧情绪,这却又是这一代人更大的不幸。

二、        吃饭三部曲

民以食为天,吃当然很重要,人类吃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但这一代人,几十年吃的变化,却像经历了数千年,其变化之大,不是能用一篇文字说清楚的,这里只提纲挈领的归纳一下。这样的变化又与中国百年来社会的急剧变化联系在一起,吃的方面往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态,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是天大的事。

这一代人,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了童年的战乱,青年的动乱,中年的忙乱,老年又在心乱中生活。经历过社会的大变革,因此吃也随着人生和社会的不同阶段急剧的改变着,大体可分为:吃饱,吃好,吃药三个阶段。

吃饱:

青少年时代,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对吃的需求不仅是质的要求,而且量也必须保证,这是一生体质好坏的基础。由于战乱,更加天灾人祸,在60年代,更是连基本的保证也达不到,经常处在饥饿的状态,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奢望,哪里还考虑口味和营养。在定量供应,而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终日为能尽量填充胃的空间忙碌,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学问和技术,如稀释法,因为水不定量供应;增稠法,可以在同样粮食的情况下,饭可以稠一些;还有发面法等。这些都是增加虚量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小球藻,人造肉,代食品等新的食品系列发明。最近看电视,还了解到60年代搞原子弹的科技人员,研究用树叶制造食品。看来那时的国宝级人才也吃不饱,不得不在正常的高科技攻关之外,搞点副业。而更多的技术是粗粮细做,如瓜菜代,钢丝面等。这些方法科技含量比较低,也易于推广。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在粮食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补充水,空气,和其他一些可吃的东西,来尽量填充胃的空间。这只能多少缓解一下饿的感觉,当然谈不上增加什么营养。这一阶段,糖尿病人肯定很少,反正没有听说过,甚至不知道有这种病,但过度的填充,缺乏真货,人也就普遍浮肿起来。由于正在长身体阶段,所以这一代人普遍瘦小体弱。

虽然物质困难,但分配相对公平。“贫”而“平”的社会,反而稳定。由于能保证最低限度的供应,大家并无太多的怨言。即使后来经济好转,但依然定量供应,吃饱饭一直是个大问题,所以很长阶段大家对吃没有更高的要求。

吃好:

进入忙乱的中年,虽然工作压力增加,但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承包制的推行,粮食已经不是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渐丰,副食的数量和品种也大量增加。票证随之取消,人们终于可以放开吃喝。数量已不是问题,而转向品种和质量。白面大米,鸡鸭鱼肉,成为初期的追求,到后来是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奇怪吃什么,什么价格贵吃什么,逐步升级,以此来弥补过去口味不满足的缺失,想短时间就补回来,而且补得过量。请客吃饭越来越普遍,把饭馆当做食堂,饭菜超量,再加上油水和酒水,虽然满足了嘴的需求,而却不在意身体的需求,结果,身高不长,肚子长,终于吃出了糖尿病,心脏病,血糖,血脂,血压三高。我自己也加入这个行列。到这时才开始反思,为嘴伤身值得吗?

吃药

进入老年,不再为工作操心,但心也没有平静。为追求健康长寿,开始研究吃的学问。好像全国上下都在关注吃,于是各种学派,流派,中医西医,真说假说,泛滥于市,让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鱼目混珠,难辨真伪。于是今天吃绿豆,明天吃大蒜,市场价格也跟着大起大落。各种营养品也分不清是药品还是食品,大量上市,价格惊人。吃饭到这时已从满足胃到满足嘴,再到了一种满足心理需求的阶段,好像不如此就是落伍,就影响健康。大家相互坐在一起交谈,也是互相推荐。知识越来越丰富,钱也花得越来越多,并不吝惜。老伴尤其信这个,吃饭跟着流行走,各种营养品跟着广告走,花样快速翻新。于是就进入一个饭当药吃,药当饭吃,药食同源,药食同吃的年代。这样,我们粗茶淡饭,吃糠嚥菜,重新回归到过去困难时期,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还没有吃了几天可口好饭,就又苦涩难嚼,食欲大减。用低糖,低油,低盐来对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三低对三高。饭菜食而无味,味觉更加衰退。吃饭已经是一种仪式,甚至成了一种负担,失去了人生的最大乐趣和享受。

虽然经济条件改善,吃的开支已不是问题,但是粮食是粗比细贵,副食是菜比肉贵,各类营养品更是价格惊人。冬虫夏草竟贵如黄金。这样吃饭再加吃药,退休金中“两吃”成为重点开支,其他需求就放到其次,能省则省,非常小气。当吃从满足胃和嘴的生理需要,发展到满足一种精神和心理需要时,已近似于僧人吃素的境界,成为一种信仰,而到底什么对身体有益,自己也难以判断。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青年时经历了吃不饱饭的饥饿疗法,中年后经过营养追加,老年后采用药食混搭的这一代人,平均寿命确实比上一代人长了不少。当然原因恐怕不止在吃的方面。

三、        金钱观

我们这一代是低工资的一代人。60年代初参加工作,工资很低。一年转正,提高几块钱,然后二十年没变动。当改革开放,工资开始调整,增加了一点,但数量很小。到90年代后期工资大涨时,大多已陆续退休,退休时的工资也不高。而且这一代人工资差别很小,大家基本上一个样,成为低收入人群。尤其从企业退休的职工,更是贫困阶层。

初始工资:(转正工资)

六十年代工资制度不复杂,各单位有一套工资制度,是全国统一的,主要依据是工种岗位,除基本工资外,有些工种,因危险或艰苦有一定劳动补助,但金额不多也不等。除此之外,由于地区不同,标准也不同。总之,上级统一规定,不能随便改。照章办事,倒也透明。50年代有一定的工资调整办法,工资调整正常进行。但60年代初经济困难,工资冻结。后来又文革十年,就完全停顿。长达二十年工资未动。因此60年代参加工作的这一代人就以初始工资,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由于初始工资都是最低等级,因此,这一代人,就从二十多岁直到四十多岁,在人生最能干的一段,应当收入最多的年龄,却以最低工资工作了二十年。而初始工资的差别也保持了二十年。

我们那时学生包分配,入厂有实习期,一年后转正。工资按中专,大专,本科确定,不分工种职务。每个级别工资差约7-9元不等。我和老伴61年大专毕业,转正工资47元,拿了二十多年,即使我升任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也没有改变,直至八十年代中期。因此,初始工资决定了这二十年的收入水平。幸好大家差别不算大,也不用攀比。当然这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二十年大锅饭,吃得大家也越来越穷。

低工资下的生活

工资不动,物价倒还稳定,也二十年基本不变。因为实行定量供应,最基本的生活还能保证,但家庭人口二十年肯定变动。这一代人从单身到结婚,然后生子,没有计划生育,孩子就不只一个,负担就越来越重。幸好那时养子成本很低。厂里托幼免费,只有吃的费用;如果确实过不下去,工会还有点救济解困;如果企业大些,能分到宿舍和一点床之类的用品;洗澡,理发发票;看病不交钱。总之工厂管得不少。所以赚钱不多,省钱不少。低工资广福利,大家倒也心里踏实,反正一切靠单位,铁饭碗也有优势。我有三个孩子,所以分配了三居室宿舍。我们夫妻两人工资不足百元,养活五口人也还过得去。当然也学会裁剪和缝纫,给孩子们做衣服。各方面必须精打细算过日子,每月先把供应买齐,再决定其他开支,能省则省。而当两个儿子都上大学时,儿子们在大学也根据家庭收入,经济状况,分别享受助学金。我和老伴拿一个人工资给他们上学,留一个人工资家用。那时刚恢复高考,学校收费很少,又有助学金,百元工资要供两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虽然困难,但还能支撑。如果放到现在,虽然工资也涨了不少,但供他们上学绝对不行。因此,那时的长期低工资,也有低工资的办法。大家也过得去,好像比现在社会稳定。小偷很少,因为大家都穷;权钱交易没有市场,干部也就廉洁奉公。但这种平均主义大锅饭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经济也走向崩溃的边缘。

工资改革 

改革开放,生产恢复发展,有条件改变长期低工资的状态。况且,大锅饭,平均主义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开始进行工资改革。开始还是按原来工资制度往上调,基本上依然是平均主义一起调。到九十年代,实行职务工资,工资才逐渐拉开距离,而且调资幅度加大,频率增加,工资上升也快。我由于是局长,按职务就一步到位,一下升了不少,与低职务的就拉大距离。企业高工也按相应行政职别调高工资,这样我和老伴的工资在62年转正工资冻结二十年后,工资涨了好几倍。当然物价也涨了不少,但毕竟工资涨得更快,再加上孩子们大学毕业,经济状况已经大为改善。我们这一代人终于等到二十年来第一次涨工资,但这时大家都已四十出头,工作和赚钱的黄金时期已过,不能不说是一生的遗憾。但到九十年代后期,企业推向市场,职工工资由企业调整,企业的效益成为工资的基础,行业和企业之间差别拉大。一些行业收入很高,一些企业甚至发不了工资,开始精简职工,实行内退和下岗,而这批人,已年过半百,成了下岗和内退的对象,于是在刚刚经济有所好转时,拿着不高的工资回家,并没有得到太多改革的实惠,而物价和各种费用涨价,工资已不能同步增加,成为收入最低的人群。如果夫妻两人同时下岗,家庭经济状况就会严重恶化,如果再连这点工资也发不了,就会成批上访。

而政府部门有财政保障,工资调整快,因此公务员开始吃香,考公务员成为国家第一考。国有大垄断企业的工资更是高的惊人。所以这批人的落差感就更大。因此,现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但既得利益改变不容易,难度不小。

退休金: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在上世纪末退休,退休前虽然涨了几次工资,但幅度不大。本世纪头十年工资大涨时已退休,因此退休工资相对较低。尤其是企业退休人员,由于国家退休制度两种机制,政府与企业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差距越来越大。同样是高工,退休金差2-3倍。一些有贡献的高工,拿着一千多元退休金,当然心里不平。我和老伴都是高工,而我工资是她的三倍。当然有我曾当局长的因素,但也确实相差过多,她也心有不平。不过我们家,一家两制,倒也能和平相处,但这个问题的确严重。老伴一个高中同学,在全国总工会当秘书长。他是人大代表,他以老伴为例几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尽快提高企业高工的退休金。由于各地反映强烈,于是引起国家重视,近几年每年给企业高工有所倾斜,老伴退休金也从我退休金的三分之一逐渐涨到现在的二分之一,据说还要增加,但没有高级职称的相对比较慢,问题依然还没有完全解决。

退休生活

我们退休时,退休金虽然比较低,但退休后增长很快,这十年增长了约一倍,手中钱也富裕起来。这代人虽然工资低,但工龄长,因此多少都分到了单位的房子。虽然条件差,但一般地段好。住房改革时,以低价取得房产权,现在已大大地升值,有了不动产,有的价值不菲。即使不售不租,起码省了房租。儿女已成家,大多不用父母在经济上照顾。这代人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不买贵重的,只买实惠的,节俭是终身的习惯。宁可挤公交也不打的。买点菜也要讨价还价。虽然看病越来越贵,但大多有公费医疗,大的花费,还可报销,所以也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这样退休金不算多,但手中金钱不少,这批人成为银行的重要储蓄客户,长期只存不取。他们对自己苛刻,却对子女舍得,尤其对第三代更慷慨解囊,大钱爱花在他们身上,而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简单的饭菜,老式的衣服,绝不追求时尚。他们曾经贫穷过,把钱看得较重,但又守财,不会生财,所以很少玩股票,也不赌博。但通货膨胀,存钱贬值。可他们依然继续把钱送给银行,并不在乎涨还是落。即使想理财多赚点,也要买保本的。这就是这一代大多数人的金钱观。

他们是低收入的一群人,但也是对改革开放很满意的一群人。他们调侃自己是“白领阶层”:不干活能领工资,就是白领。他们并不在意,曾经二十年没有增加过工资,却小富即安。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Bordeaux94 回复 悄悄话
Bordeaux94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真实幽默,文笔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