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学佛的真相(十六)谁能解禅

(2008-07-08 06:29:59) 下一个

学佛的真相(十六)谁能解禅


  上回书说到,很多人喜欢谈禅,而且都以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别人么,自然是比自己笨了点儿,差了点儿,糊涂了点儿。其实,不只是最近如此,自古以来都如此,读书人的意见之争,一向是见缝插针,有空子就钻,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是到了争执上,就成了有缝就钻,没有缝制造缝也要钻。喜欢纸上谈兵、纸上谈政治,大脑里制造事端争端,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来真格的,就麻烦多多,涉及因素太多,比起空对空,就既下乘也无奈,哪里有坐谈论禅谈玄说妙来的舒服。
  然而,别的东西说说也就说说,就像一位文学教授感叹的:别的事情,都有个专业界限,外行一般不太敢乱说话,比如物理,不是那个研究方向的,基本上没什么发言权,因为根本不懂。咱们这个文学就麻烦了,一天没研究过,就可以说三道四——没有门槛可言。
  物理学文学是这样的情况,那么禅呢?是不是也跟文学一样没有门槛,是个人就敢以为自己懂了? 

  佛门有句话: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独眼龙。
  如果一个人要修习禅宗,一定要把教理搞明白,要不然,就不知道修到哪里去了。当然,如果他有六祖的天分,再遇到好老师,那没得说,可惜,从古到今,也只有一个六祖,而且,六祖不是不想学习,是因为自幼失学,没有条件认字读书,要不然,他又怎么会不学习教理,就自以为天纵奇才,可以什么都不懂就可以参禅的呢?况且,六祖虽然开始没有机会学习教理,却不是真的不懂,而是有夙缘的——他还没拜五祖为师的时候,已经可以给别人讲解他没有读过的佛经了,字既不识,理则明了。如果谁觉得自己比六祖聪明,那也没辙,只不过看大家是不是认可了——当然六祖悟道以后就是“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如如不滞空”了。
  如今我们有这么好的福报,有经书可以看,有录音录像可以听,却不懂得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凭“感觉”去猜想,然后就说人家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就不仅仅是一个“狂悖”能说清楚的了。
  禅,首先是佛法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修行的法门之一,既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能说是最重要的方法,大约只能说是我们中国人曾经最喜欢的方法吧。原因之一,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曾经是禅宗的拥趸,他们喜欢禅宗的境界,得禅之“趣”,喜欢为之鼓与呼,在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的古代,获得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也就天然获得了超然的地位。另一方面,当然是六祖门下出来太多的人才,影响太大的缘故。
  只是,推崇禅宗的那些知识分子,到底是不是真懂,也难说的很——我在“莫效书生乱解禅”里已经说过,他们只是得了一点“禅趣”,并没有真下工夫研究。
  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有没有佛法的基础。
  就像我们李敖大师寒碜金庸一样,说他一边大谈佛法一边贪财,舍不得布施,所以打了很多折扣。那些一边谈禅说妙,一边却不认可佛法的基本道理的人,他们所谈到禅,怎么可能对,怎么可以信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确立一个概念:禅是佛法的一个分支,是以教理为基础的。脱离佛法谈禅,或者忽略了佛法的基础谈禅,不是糊涂就是无知。不承认教理的人,他们谈到禅,一定是有问题的。
  那么,教理有些什么内容呢?
  这个内容可多了,一时半会儿说不过来,但是教理的基础,就是那么几点:三法印,四谛,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也就是佛家的生命观世界观。
  那些觉得自己有资格谈禅的人,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认可这些道理么?如果不认可,那先闭门思过去。
  那么,仅仅接受了这样的基础思想就够了吗?
  当然还不够,空对空是不行的,还要进一步把理论变成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改造自己的生活,改造自己的生命。只有你的生活生命都“如法”了,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基础。
  然后还要“真修实证”,把讲的那些道理都做到。如果只是一种哲学似的空对空的道理,那佛法也就没什么意思了。不管是我们平时说的禅,还是小乘说的禅定,都不仅仅是理论——比如“三世因果”,你没办法“套现”,没办法摆出来给人家看——而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
  那么,禅的内容是什么?
  也就是佛法的内容。跟其他法门的内容是一样的,还是戒定慧三学。
  当然,定是共法,凡是修行,都需要学习,不管是不是学佛。学佛的不同或者超越的部分,是“慧”。
  然而,没有定的基础来谈慧,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所谓的“慧”,根本就是拾人牙慧,自己根本不懂。所以,一个没有定为基础的人,无论他怎么口若悬河,都是信不得的——我们看一些很有名的所谓大师,看看他们的气质,走路的样子,坐在椅子上的样子,就知道他有没有定的基础,也就知道他讲的道理里,哪些是可以信的,哪些是听听就算的了。
  

  有些朋友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禅?
  现在关于禅的说法有很多种,比如什么祖师禅如来禅禅定禅宗禅修禅那什么的,貌似要搞清楚分类,才能知道所谈对象。可是,问题出现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么多讲究吗?对一个普通人来说,需要知道那么多名堂吗?我们约定俗成印象里的禅,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初学者,或者一般的人,了解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只要知道我们心目中的禅就是“通向智慧与解脱的方法途径”,就可以了。至于之间的种种分别,根本用不着管,你如果不去真修实证,多知道几个名词,有何裨益呢。既然谈禅,那就一杆子到底,所谓“不二法门”,哪有那么多罗嗦?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修行,禅修,想通过学习得到智慧,达到解脱自在的目的,那就有讲究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都有不同的对治方法。这就需要一个好的老师,“明”师,进行指导了。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算是“明”师呢?
  这个问题,我也没办法给个确定的答案,要看各人运气与缘分,当然,自己也要有一套甄别的办法。不然的话,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就成了“不会画符,反被鬼笑”了。
  我们先看几个例子,看几位“明”师的情况。
  释迦牟尼佛自己,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学定六年,又苦修六年,最后才悟道。
  印度早期的禅宗历史,很难有确实的证据,不像中国人那么有历史意识,会很主动的记录很多内容,所以我们存而不论。中土禅宗初祖达摩,从众多弟子中挑选了二祖慧可作为衣钵传人,那么,如果我们不相信达摩,就等于否定了中国禅宗,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如果我们承认达摩的水平,那么,我们就要承认他的眼光,现在我们就看看达摩祖师亲自认可的弟子,二祖慧可的情况。
  “少则超然,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尽弃去,依宝静禅师出家,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三返香山,终日宴坐。又八年。”自己觉得还是不对,这才去参拜达摩祖师,才有了立雪明心断臂求法的种种事迹。
  我们看二祖的经历,小时候就博览群书,早慧是一定的,善谈老庄,自然是一流的学者——看看我们现在有几个所谓的学者能把老庄谈“善”了?——然后接触到了佛法,就觉得自己从前所学还不够劲儿,出家拜师,学习经义,学了多少年我们这里看不到数字,但是,他一定是学了不少年,把能掌握的都掌握了,达到“理”入的程度,书本知识、脑筋的思考已经做到头了。三十三岁的时候,开始专心修行,“终日宴坐”。他是专心习定,还是修别的法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时间我们知道了:八年。
  我们来分析一下二祖慧可的历程:出家,守戒;遍学,求慧;宴坐,习定。戒定慧三学没有偏废样样精进,认真学习了至少十几年,单单习定就差不多八年,却还是觉得自己不对。然后去参访达摩祖师,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拿把刀“喀嚓”把自个儿胳膊砍了——这是什么样的狠劲儿啊,亡命之徒啊,跟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发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的狠劲儿,参差仿佛——又学习了多年,才获得认可。
  回头看看我们,那些觉得自己对了的人,比二祖慧可如何?守戒了吗?读了几本经书?有没有老师印可你说你理上通了?定的功夫如何?
  以二祖的天分,还要那么多年,才摸到点儿影子,是不是大彻大悟还要另说,我们呢?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懂禅?

  再看看六祖惠能。
  六祖的事迹,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估计市面上流传最广,大家知道最多的,也是六祖的事迹。什么菩提本无树啊,风动还是幡动啊,不思善不思恶啊,谁都能说出几个。可是,六祖一生真正的重点,有几个人注意?如果就是那几句话,就能“悟”了,不知道是六祖太聪明,还是我们太笨。
  已经好几次写过六祖,就不多说,有兴趣却没看过的朋友,可以搜我以前介绍六祖的文章看。我们这里只简单说说。
  六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机会读书,但是天资颖悟,“三岁父丧,母嫠居,家贫甚,幼则樵采鬻薪以养母。一日负薪过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这就是根性了。听到这句话就有感觉,跟我们某些人的“一见钟情”是一个道理,一下子感觉就对上了。
  我们呢?看了那么多佛书、公案,还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根性差得远了,却还是自作聪明,不知言知。不要以为这一对上就行了,还差得远呢,我们看看这以后六祖做了什么。
  六祖拜见了五祖之后,学习了几年,得到了五祖的印可,然后又修行了十五年,才出来传法——也是二十年的功夫。
  六祖出家受戒,自小早慧,师父印可,多年习定,戒定慧三学并无偏废样样精进,然后再出山传法。
  我们戒定慧修了几年?
  
  南岳怀让禅师,“年十岁。惟乐佛书”,“年十五。依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习毗尼藏。”,“诣曹溪。其见六祖悟缘。具六祖章中。师既得法。侍祖复十五年。”
  十岁就唯乐佛书了,我们那时候在“乐”什么?十五出家,我们在做什么?在六祖处得法以后,又修行了十五年。
  多少年的戒定慧功夫?

  马祖道一,“幼岁于本邑罗汉寺出家。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开元中。习定于衡岳。遇让和尚。发明大事。同参六人。惟师密授心印”。
  多少年的戒定慧功夫?同修多人里,也只有他得到了印可。

  黄檗希运禅师,“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于百丈处发明大事。
  赵州观音院真际从谂禅师,“童稚于本州扈通院披剃。志效古人。住持枯稿。僧堂无前后架。旋营斋食。绳床一角折。以绳系残薪支之。屡有愿为制新者。师不许也。住持四十余年。未尝以一书告檀越。唐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泊然而寂。寿一百二十岁。谥真际大师。”
  沩山灵祐禅师,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

  再看几个不太出名的人。
  释法成。凉州人。十六出家学通经律。不饵五谷唯食松脂。隐居岩穴习禅为务。
  释法期。姓向。蜀都陴人。早丧二亲事兄如父。十四出家。从智猛咨受禅业。与灵期寺法林同共习观。猛所谙知皆已证得。后遇玄畅复从进业。及畅下江陵期亦随从。十住观门所得已九。
  释慧猷。江左人。少出家止江陵辛寺。幼而蔬食履操至性方直。及具戒已后专精律。
  释僧隐。姓李。秦州陇西人。家世正信。隐年八岁出家便能长斋。至十二蔬食。及受具戒执操弥坚。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诵。诵法华维摩。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乃负笈从之。于是学尽禅门深解律要。  

  应该用不着再举例子了吧?这些真正有修为的“明”僧,生来就显示出佛门气象,夙缘深厚,此生也是从小修行,戒定慧样样认真修习,还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得个入处,哪一年才能得到结果。
  我们做了什么?
  面对一个我们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我们是相信自己的猜想、臆想、印象、以讹传讹,还是相信专家的分析判断?我们是相信一个毫无研究、甚至连专业基础知识都不甚了了的人,还是相信一个自小研究,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本领域的专家?
  哪里来的顿悟啊?没有无数前生的功夫,没有旷劫精勤的努力,没有这辈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付出,哪里来的悟呢?
  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我们轻松看几个公案就可以轻飘飘的胡说八道的,而是像前面罗列的那些大师般,多生累劫努力的结果。
  我们呢?
  那些以为自己可以说三道四,谈禅说悟的人,反思一下自己看看,有没有资格说自己明白了?
  禅这东西,不是过来人,不过都是拾人牙慧乱猜罢了,没有戒定慧基础的人,不过都是口头禅,说出来的东西,能不能信,大约用不着我说了吧。我们知道他没有戒定慧基础的人,说的再天花乱坠,也可以置之不理——比如我。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禅,而不是仅仅听些故事,学点儿知识唬人,那么,那些学者的书,可以扔到一边儿去了。

  有人提出来“悟”到底能不能验证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自作聪明,也是受唯物主义影响而产生的问题。很容易就可以反问:我现在有一个念头,“我想吃包子”,你怎么验证我有没有想过这个念头?
  很多东西,是需要聪明的头脑去思考的,也有很多东西,是需要高妙的直觉去感悟的,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逻辑推理去判断的。遇到问题,要学会“善自开解”,而不是仅仅挑毛病找茬儿,那样只能使自己失去进步的机会。就像我们交朋友,不能求全责备,而是要懂得择善而从。抱着否定的态度看问题,自己就先阻塞了进步之门,道理没有损失,别人没有损失,遭受损失的,失去了解学习进步机会的,还是我们自己。

  “学者千闻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真想了解什么是禅,真想学禅,看别人怎么说是没有用的,应该看别人怎么经行,怎么从管理自己心念与身体入手,怎么守戒,怎么修定,怎么开慧。除了从戒定慧下手,没有别的捷径可走。你看到的那些一闻千悟,顿悟,只是所谓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用功,都被你忽略了,或者假装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了。
  还是因果律,在你的看法里,要得那个“无上甚深微妙法”,需要什么样的因呢?没有那个因,没有那个缘,就想得那个果,可能吗?

  摘录一位禅师关于禅定的解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虽然是古文,文字倒也不艰深。真想解禅,看这样的文字,要比现在的文人保险的多。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明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述。诸家述作。多谭禅理。少说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人。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

  也许有朋友会有些奇怪,那些谈禅的人,动不动就来个公案,还有那么多号称懂禅的人,解说公案,也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怎么你白话到现在,连个公案都没讲讲?如果公案有用,为什么你不提?如果公案没用,为什么那么多人如获至宝一直在说?为什么古人参禅,都要参公案?
  那么,公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公案到底有没有用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途中匆匆而就,杂乱之处,还请见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xyz---xyz 回复 悄悄话 欣赏这一句:
你看到的那些一闻千悟,顿悟,只是所谓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用功,都被你忽略了,或者假装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了。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路上不辛苦,闭关才辛苦:)
盒子不吵架了?改炒菜了么??恭喜恭喜:)
人間的盒子 回复 悄悄话 板凳板凳。辛苦了。

来看看你,我现在基本不吵架了。
agentsmith 回复 悄悄话 沙发!呵呵,风兄辛苦了,人在路上还这么勤劳的码字,多谢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