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爱唱歌的故事(3)

(2007-08-21 14:08:15) 下一个

爱唱歌的故事(3)

这一说起唱歌,我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从小时候一直回忆到现在,该说说上了大学以后的时光了。

18岁出国念书以前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又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平时连炒菜锅都没摸过的,出国以后的衣食住行却全要靠自己了。所以刚出国时候的日子,生活上安排的是一塌糊涂,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是经常有的,不是忘了买吃的就是偷懒不想做饭.有时候一片面包一块红肠就着白开水就是一顿饭了。别看生活上过地挺苦,但是可没忘了玩儿,所以说年青真好,无忧无虑的日子是属于年轻人的。刚出国不久就正赶上有同学过生日,大家趁机凑在一起,炒上几盘菜,一上桌盘子就空了,那年月大伙都跟饿狼似的。早早地把饭吃光了,大家还能干点什么呢?于是大家就建议唱歌,大家都你推我搡了半天,谁也不好意思开口,我记得我就第一个唱了,唱了首《恰似你的温柔》,大家都鼓掌说好听。还有一个男孩唱了首高明骏的《丛林男孩》,非常好听和动人心弦:

问我从那里来那是什麽地方
一个你不知道的地方
问我为谁流浪要去什麽地方
是不是那日出的方向
我离开我的家独自寻访天涯
没有泪没有爱没有她
离开古老的丛林来到年轻城市
我扛着未知的命运
霓虹正在闪烁照着我的落寞
那心情实在无法甩脱
像是漂泊的云披着冷冷的风
在风中是丛林的回音

他沙哑的歌喉把高明骏这首歌唱地如此动听,我相信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被他的歌声,还有这忧伤旋律与歌词的共鸣深深地触动。我从此就喜欢上高明骏的歌,一首接一首的反复听;也是因为这首歌,我的眼光被这个男同学所吸引。这是后话。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喜欢唱歌.圣诞节前夕学校为留学生组织了活动,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了场音乐会。中国留学生出了好几个独唱节目,其中就有我的两个,一首是《小城故事》,还有一首是当地众所周知的俄文歌曲《祝您幸福》。我的中文歌曲伴奏是哪个同学带来的舞曲当做伴奏的,俄文的是一名白俄同学电子琴现场伴奏的。糟糕的是临演唱前我得了重感冒,嗓子全哑了。所以说我的嗓子总是在节骨眼上就罢工,一点没说错。我的白俄教授给我想了一系列办法让我的嗓子尽快恢复,滚开水冲生鸡蛋,热牛奶加黄油,从国内带的西瓜霜含片,草珊蝴含片,金嗓子喉宝统统都试过了,终于不负众望,演出的时候嗓子虽然还有点哑,但是至少能唱歌了。礼堂里座满了人,《小城故事》前奏的笛子声起,悠然飘向观众席,只听见听众一片哗然,说这音乐真是太美了。我唱的时候因为嗓子的原因唱地是声嘶力竭,但是唱完以后观众给与了热烈的掌声鼓励。第二首歌,我居然中间忘了歌词,好在观众都会唱,他们齐声唱起来帮助我记起歌词,我一下子又想起来了,也跟大家一起唱,一起摆手,现场气氛很活跃,感觉自己也放松了很多。当我给大家鞠躬,准备下场去后台的时候,我的白俄教授准备了一枝非常美丽的花,我不知道花的名字,她在台下拼命喊我的名字,可是掌声太大,我根本没听见她喊我。到了后台才见到教授和鲜花。她搂着我的肩膀说,你表现地很好也很勇敢,大家都能听出来你嗓子哑了还在表演,歌词忘了也没放弃,还能跟听众互动,打成一片。我当时捧着鲜花特别开心和自豪。那次演出还有中国的男生用吉他自弹自唱王杰的《安妮》,很棒;一个女孩独唱王杰的《为了爱梦一生》,歌声里的那份痴情执着和忧伤非常非常地动人.观众虽然听不懂汉语,但是他们能感觉到音乐旋律传递的情感。总之,那次演出,中国留学生的表演是非常出色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来自突尼斯的同学的民族舞跳地很好看,有个小个子的男生跳地最好,长地有点象麦克尔杰克逊;斯利兰卡的男同学也是表演集体民族舞,光着个膀子系个红腰带,手里拿着个带穗子的长棍边走边舞;还有韩国的男同学唱了一首俄文的咏叹调,很帅的男生,声音也好听,可是他给唱跑调了,观众也没笑话他,他唱完也给他热烈鼓掌了。后来系主任和校长都表扬我们的表演很不错,还嘉奖了我的白俄教授,因为她为这次演出作了许多组织和帮助留学生的工作。

后来我又参加了我们教研室主任的生日庆祝。在学校的办公室里,老师们准备了一番给教研室主任庆祝生日,我们班的同学买了鲜花和一个巨大的蛋糕。我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老师们和我一起唱起这首老歌,歌声穿过走廊,蔓延在空气中,让人忘记了那些严肃的课堂和冷酷的考试。:)另一位同学朗诵了一首普西金的诗,发音很绕嘴,也不容易记忆,但他还是成功地朗诵了那首诗。老师们说能有我们这些学生是他们一辈子的骄傲和安慰。

关于唱歌的事情有许多是留在记忆里怎么也抹不去的。前苏联国家的老百姓大多对音乐都有特殊的感情,他们的音乐修养也是比较高的。苏联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是移民国家,象我这样一个亚洲女孩子走在美国的街道上,大概不会有太多人注意;然而在苏联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在苏联刚解体的时候,中国女孩在那里算是很少见的了。所以就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永远是个格格不入的外国人,和当地人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可是有一次的经历却让我无限感慨音乐的力量,让我相信音乐能让完全不认识的人,完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走地更近。在我暑假回国探亲的路上,从明斯克座火车到莫斯科转乘国际列车。我和两个同学搭伴乘坐一个包厢。包厢里的最后一个铺位的乘客上车以后我们都紧张了起来。因为那家伙看起来是个黑毛子。大家把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地的黑头发的老毛子叫黑毛子。他们名声最差,说是最野蛮最坏,杀人放火无恶不做。我们几个只跟他打了个招呼就不理他了。火车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莫斯科 , 这一夜可怎么熬阿,万一这小子偷东西或者抢东西欺负我们可怎么办?后来我决定开始吃东西,不然还能干嘛?一包厢的人,又没到晚饭时间,就看着我一个小姑娘拿着个大面包,使劲用刀切着挺长的一根香肠,那驾式一定特别可笑。那小子忍不住跟我开口聊天了。他问我,你怎么这么饿呀,一开车就开始吃东西,一直吃个不停 ? 我说我就是想吃,等你们吃东西的时候我就不吃了。哈哈。他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是不是学生。我说是,又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原来他是乌兰乌德人,那是一个离外蒙古很近的俄罗斯的一个城市,那里住着很多蒙古血统的人,原来他的黑头发是从那儿来的。后来就接着聊起来他是做生意的,是要回家了,家里有妻子和孩子在等他。他让我猜他的年龄,我按照他说的孩子的年龄估计了一下,说他大概有三十四五岁(他看起来比较沧桑)。结果没想到把他给打击了。他双手摸了一把自己的脸说,妈妈米阿,看来这几年的奔波生活真是让我老了许多。我赶紧说,很抱歉,我是瞎猜的,你孩子都那么大了呢。他还是叹了半天气。他说姑娘你很美,俄语说地真好,我从来没见过象你这样的中国女孩。他问我会不会唱歌,如果我唱歌一定会很动听。我说当然会,我就唱给他听,《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专心地听我唱,然后问我,你懂歌里唱地是什么么?我说当然懂。他摇摇头,叹了口气,然后一下子靠在包厢的墙壁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咬着牙说,隔壁包厢的人一定以为我跟你们一起喝酒喝醉了,还唱歌!我们一下都大笑了起来。他把我打量了又打量,说,姑娘你知道吗?你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大家的中心,你的样子美,声音好听,有你大家就都开心,你如果不说话,大家就都冷下来了。我脸都红了,我才注意到这一包厢的人就我话最多呢!我说,我只是很一般的女孩子罢了,你们苏联的女孩子才真正是美女呢。他笑了。时间竟然悄悄地流走了,已经很晚了,后来大家都睡觉去了。第二天一早,火车到了莫斯科。本来以为大家就此各奔东西了。没想到在莫斯科的地铁站里,又遇到了这个黑头发的家伙。他问我们去哪里,我们说去国际列车站。他和我们一起看地铁图.要知道莫斯科的地铁站非常大,有三层,地铁图就象蜘蛛网。他自告奋勇要送我们去国际列车站,说话间就要拿我的大行李包。我用手使劲捂着我的大破包,连声说,不用了不用了,我自己拿得动。他一看我这架式就笑出了声,说,我不是要抢你的行李,我是要帮你。他那么健壮,一把就抓过我的大包,又拿了我的另一个同学的包,他还拿着自己的一个行李包 , 大步流星地走了。我赶紧跟上他,心里别提有多紧张了,结果他领着我们东拐西拐,上了电梯又下来,最后把我们领到了我们应该换乘地铁的地方。他说你们从这里上车,最后一站下来就是国际列车站了,祝你们旅途愉快。他跟我们一一握手告别,然后拿着自己的行李匆匆的消失在人海里了。这里的的确确是我们要找的上地铁的地方! 我向他消失的地方看了很久,心里特别懊悔,我把好人当坏人了。。。现在回想这个故事的经过,觉得是那些歌让这个为生活而奔波的人感觉跟我们这些外国人之间没有了距离感。我觉得苏联人只有在自己人之间才会一边唱歌一边一醉方休的,也许在听我唱歌的那一刻,我成了他们的 “ 自己人 ”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