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1-02-28 16:37:27)
论学习活着就要学习。人类发展至今,知识已经累积到这样的程度: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你需要相当的知识基础、学习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经过培训发育的大脑,基本无用,养活自己都很不容易。研究生竞岗扫厕所有点恶搞。经过四次工业革命后,几乎所有像样的岗位都有学历门槛倒是事实。购物、社交互动、出行和支付方式的改变已经让一部分跟不上的人生存变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1-01-16 17:18:25)
说秦有大情妇,有中国史,我来蹭热点。秦朝重要么?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没有秦朝就肯定不会有中国。中华几千年,自秦统一六国到大清禅位于中华民国,“皆行秦政”。七国之一的秦地处边缘地带,没有资源也缺少人口。秦政的成功源自商鞅变法。商鞅之法的主要内容是:强中央集权、全国受控、尚军功、重农战和弱民。所有人务实做事,少扯闲蛋。商鞅的政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8:12)
杨所长,您刚才说“不宜发表”是怎么回事?我一直以为美国是非常开放的。美国,看起来开放,但是也有禁忌。这一点,贾教授肯定明白。美国也非常强调爱国,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你看看美国大片,美国国旗时时处处都是场面的中心,迎风飘扬;从来没有一句诅咒美国的话或者一个侮辱美国国旗的动作。美国很少搞政治运动,但是任何活动都要高举美利坚的旗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7:06)
嗯。看来你们研究得还是很深的。美国科研环境本来就很宽松,非常注重实用。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主流的关注。客观上也提供了很多支持。“六四”事件的发生也迫使美国各界检讨美国对华政策。我们的中西文化背景成了一大优势。这一段的研究成果还真不少。我们对各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并结集出版了第一批研究成果。这是公开发表的部分。不宜公开的部分,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6:06)
这个怎么讲?你看,说起来我们有5000年有文字记载的文化,延续不断。封建时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化达到了世界巅峰。自秦以降,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着如何维护皇权统治,为皇权延续添砖加瓦;皇权之下,即使是位极人臣,也都是为皇权服务。自暴秦以来,皇权是如此的强势,振臂一呼的草莽,也只能是“王侯将相”为止。从来没人敢说“皇帝老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4:10)
于是,我们这300多人就开始寻找落脚点,初步准备逐渐向美国东岸集中,也许是一个唐人街,也许是一大帮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杂居的地方,也许是一个环境适宜的小镇。大家分片考察,然后集中讨论再做决定。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唐人街比较成型的地方,纽约唐人街是首选目标。深入下去才发现,美国的华人社区大部分为台湾所控制。台湾在传统文化继承上比大陆做得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3:12)
虽然银子很少,但是我们了解中国,有扎实的中国文化背景;了解美国,同学们在美国学有所成,且学有所长。这就是我们的本钱。我们这些人都是科班出身,深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任何事情要成功,理论积累不可或缺。谋定而动。大同研究所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大同研究所都做了哪些课题研究?主要是探讨未来的出路。你看,我们都是中国人,可是中国大陆一下子是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2:14)
六四过后,中国对“资产阶级思潮”进行清理,出国政策大幅收紧。联谊会在国内搞不下去,很自然又转到了美国。大家奔走相告,自发组织了新一届的年会。人数一下子增加到近300人,来源就不限于常青藤校友了。国内一时是回不去了。尽管美国的同学和同事们都很友好,进入美国社会还是让很多人纠结。苦闷之中,我们决心为自己也找一条出路。这一天是1989年的9月2[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1:07)
“六四”当时好像是一个热点,也引起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大讨论。美国后来的好多对华政策都可以追踪到“六四”。是啊。美国原来希望中国能够放弃社会主义,逐步西化。“六四”事件让美国明白:中国跟东欧国家是不一样。联华制苏是一回事,真正成为西方的一部分则是另外一回事。一张中国人的脸,做着中西文化研究,我那时经常被问到“六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21 16:20:06)
虽然父母家人都在中国,老师和同学们都劝我留下来。1989年底,我完成了博士后项目。老布什总统12711号行政命令,让我有机会在美国留了下来,并在哥大当上了助教,继续从事东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学校、导师和同事们对我们都很关照。这么多年了,这个文件您还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个总统令直接改变了我们很多人的命运,让我们对生活重燃希望。1992年的《中国留学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