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些经历过的时光,我从未提及过,也未曾梦回过,那么自然地,没有牵挂就是没有,好像不曾发生过,直到看了赵薇的7亿票房片《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完全又是笑看别人的热闹,冷不丁居然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只不过有人总爱讲,有人总想听;我曾经以为有一些故事,永远没有读者——看来还是敌不过岁月,杀猪刀砍去了丰盈与润泽,同时添加了婆妈和唠叨。
电影里的赵薇又疯又闹,总让一帮人没事就高喊“青春不朽”——而我的那个年月里,如果必须要喊口号,我想我一定会喊快让这一切早点结束吧!我要出去——走出校园去,去干什么?不知道,反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4年混到头,一夜就会去“生活”。
透过电影里那些真实而又虚假的校园、宿舍、大教室,我忽然看见了不到19岁的我自己,在那个热烈又平静的夏天,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从重庆到北京,从北京到长春,从长春到哈尔滨——再倒回北京,到宜昌,沿江而上,过真正的长江三峡,回家……
我不是一个人;我就是一个人。我不是去旅游;我就是去旅游。
高中过半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大家定义的那种“早恋对象”——天啦,到现在我也没用过“男朋友”这个词,就算我眼前站着他!少年的情感算不算恋爱?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说算,我却没有要跟他永远的想法打算;说不算,也有好一段时间看不见他心里就空荡荡的,校园里没有他的身影、感觉不到他的关注就没精打采……
我的矛盾在于,其实15岁的我喜欢的是我们班好多男生,大概我爱他们的综合体,我更愿意一大群人去郊游去踏青,更享受一大帮人海阔天空书生意气地纵论我们以为的江湖。事实证明,当只有我们俩单独相处的时候,话也变得不多,人都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如果不是我妈的过激反应,我甚至觉得这种朦胧都等不到毕业便会无疾而终。
我妈的过激反应在我现在看来完全也在情理之中,一是临近高考并且我的成绩要“优秀”过他不知好多;二是我妈还挺不喜欢他的家庭——地方太小,大家的父母都认识,虽然表面上看来我妈是严格地管控着我要灭掉“早恋”的火焰,其实我觉得她才是用岳母的专业眼光来判断出这一出必须被灭掉。
其实不用我妈盯着,我们果然连大二都没熬过——而这之前,天南地北也只有一个寒暑假偷偷混在同学群中见过——那些单纯的时代啊,没有拥抱,没有吻别,因为连牵手都没有——假如我一定要去按照现代口水情歌里唱的那样想念他一下的话,我不清楚他的确切身高,不知道他的体重,记不得他的手指头是否纤长……和其他同学一样,我们都知道他的乒乓球打得很好,可以参加比赛,到处拿奖。
但是!当年我不是这样现实地看待一个“恋人”的,尽管我不知道他爱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有没有崇拜的偶像,但这些一点也不影响我把他作为自己那时最重要的一部分放在心上,重要的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于是有一天面对我的觉得他不关心我的指责大概只是认为我在胡搅蛮缠耍小姐威风……
我们有互相赠送过什么重要礼物吗?好像没有,以“恋人”的名义;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纪念日吗?好像也没有,跟别的同学关系真的差不多;我们有聊过我们的未来吗?从来没有,也就是说该说的情话也没说,该诉的衷肠还未曾想。
或许,那时候,我要的爱情,就是一种这样可以任由我去想象的迷茫与空荡?然后我自己将这感情神圣化纯洁化再小心地藏在心里,每天就带着这神圣这纯洁一个人去战斗?我终于有些明白自己那些年的与众不同了,真的很孤独很无助,还要每天扮意气风发得瑟在合适不合适的地方……
什么叫二啊,我就是很二。
老哥都看见了还需要置顶么?何况本身就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