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重庆(2)——解放碑

(2006-09-19 23:59:24) 下一个
解放碑(1)

说到重庆不说说解放碑好像就是要不得一样,实际上无论造型还是气势都很普通的解放碑本身早就被淡忘了——跟王府井一样,仅仅是个商业中心区的代名词,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住在边边角角的人来说,到解放碑去从来都是自然而然地说:进城。进城有啥子耍头呐?太简单了:吃喝玩乐,东买西看。

从沙坪坝进城有两条路,一条沿嘉陵江到牛角砣绕大礼堂再到解放碑,另一条从石桥铺到大坪两路口沿长江到解放碑——现在你可以想象得到两江交汇是啥子样子了:交汇处就是朝天门码头,从解放碑走到码头也不过20分钟(当然是说我的速度,你要一路走一路打望,或者一路走一路问,或者遭了个当场艳遇的话,我也说不清楚你要走好久。)。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就是从前面两条路之间的山顶上走过去,顺便还可以看看浮屠关,在鹅岭公园歇一脚——信不信随在你,反正我不信。有段时间关于地铁闹得很热闹,跟广州地铁本来是一起动工的,但是重庆这边挖到挖到就不得行了(原因嘛据说还跟《一双绣花鞋》那种事情有点关系),别个广州地铁说到做到赶在21世纪前就轰轰烈烈地通车了,重庆地铁烟消云散得又回到了防空洞时代。

重庆的公共汽车也是比较野蛮的,以前号称三国演义——古巴(估霸)、几内亚(挤累压)和越南(跃栏),全都是力气活,而且还要敢于犯规勇于欺负他人才行——问题是我们自己从来不觉得抢占座位把他人或被他人挤过去挤过来是受累,我们习惯成自然——人家法国人解释“什么是文化”就说:文化就是习惯,所以我觉得一直二蛮三霸从来都是我们川东文化的三个代表,应该写入重庆市市民公约。

在出租车到处爬的年代以前,“康福来”曾经风光无限——坐公共汽车5分钱的,康福来居然要收4毛钱!康福来是啥子啊?不过中巴车而已!最早的中巴营运公司就只有那么一家,名字就叫康福来——中巴这个叫法是啥子时候开始普及的我是没记忆了,但康福来就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小时候我多想坐4毛钱的康福来到上清寺去呀!

前头说解放碑不仅是外地人民对重庆的一个代表认识,同时也是重庆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参考指数。比如找对象,“他家住哪点嘛?”“你还不晓得索,就在解放碑过去一点点”——这个含金量不亚于现在说某某在华尔街上班。

我们隔三差五地进城,一是要表示与时具进,不能跟市中区人民有了审美啊吃喝上的差距,二是确实觉得当年解放碑有太多好吃的了。通常大人是铁定要去逛重百的,不厌其烦从一楼爬到五楼,从食品看到服装鞋帽再看到家电文具,而真正动手从重百里大包小包地拎出来的时候不多,拎得多的大都是外地人,那些住得比我们离解放碑还要远得很的人。

从重百逛出来,天将午,饥肠响如鼓,拔腿就往好吃街跑——其实现在你看到的好吃街,是90年代中期彻底整修重建的“旅游景点好吃街”,大理石路面,两旁还有不少“重庆景观”的雕像——这个雕像在王府井就是“北京缩影”,到了南京西路变成了“上海白相”——材料差不多,尺寸差不多,甚至颜色都完全可以放到一组——中国城市雕塑的投机取巧,由此可见一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永志不忘 解放碑原来是“战胜日本纪念碑”,以纪念中华民族,尤其是四川人民和陪都重庆人民抗战的艰苦卓绝和为中国赢得“世界四强”的丰功伟绩,正是在西南一隅,中国挡住了日军的最后冲锋,那里称之为中国民族复兴的圣地,也毫不为过。1949年,内战胜利那方把抗战胜利纪念碑改名为“解放碑”,以纪念其解放军的“解放”功绩,实在是一种悲哀,不过青史已经永记那面丰碑,当然绝不是解放碑这个被强加的名字。
hey3g 回复 悄悄话 四川话文章.有趣.
我一直想,重庆离开了四川,真不知道会成什么样.文化本是一体,现在独立出来,也没有个"重庆文化",很不好.
蓓0217 回复 悄悄话 尖尖:你晓不晓得解放牌又叫---汤匙!
经常说我们就在汤匙边边...嘻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