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天天天蓝,云卷云舒。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围炉夜读】一啄一饮

(2010-03-18 01:33:29) 下一个

1。
有时疾笔而就,写下一大堆烟水般散落的句子,灵气四溅,那是水的自然流程,夹
杂着石子和草根。

有时一句两句沉定的写。象一大杯白水,缓慢的放置,分解,识别。并要容忍细小
颗粒渐渐沉静下去的过程。

那么,是哪一种更好?
应该是第二种,因为经过时间的收整沥干,它非常紧实有力。
这种细微毫厘的差别,是高下之分。不易察觉。

2。
读哈金的《Waiting》, 英文句子很短,但动词与修饰词象跳跃的小火苗,十分生动。
象在普通烤饼上撒几粒芝麻,立刻挑出香气。这是省事又聪明的写法。再读他的
《A Free Life》, 一瞥之下,单薄的主句后面拖着一大群笨重的从句,象远行人走
天涯,拉家带口,愁苦无力。“that" 是中间的一根绳子,奴仆比主人多。

3。
常常看到冗长而相似的句子,推推搡搡挤成一团,但没有哪一句敢站出来明确担当
份量。让士兵们蜂拥而上,假装壮大。是因为没有将军。

一千个士兵也做不了一个将军做的事,这是质的区别。好的文章有能力短。

4。
《诗经》是美的,《枕草子》是美的,它们是古典的源头。

5。
张爱玲的《小艾》写的不好,从头到尾没有精神气。开头与中段平平,结尾收得十
分踉跄。她后来在一篇补记里解释,《小艾》写得不够好,是因为故事性不够复杂。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她早期的《花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但确是上乘之作。

是一朝一夕,不可同日而语。

6。
陈丹青在《幸亏年轻 ---- 回想七十年代》里面,提到穆旦,顾准先生在文革结束前
不幸逝去,他不用“死亡”,而用“覆灭”:他们覆灭了。博尔赫斯形容一个人彻
底消失,他说是“水消失到了水里”。这些都是绝望至极的用词。看到之后想要
大哭一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天舒 回复 悄悄话 花剪子:

象《诗经》就是这类的经典,简炼而美。字字句句格外清朗,天地初开般的欢喜珍重。

现代人杂念多,世俗气浊重。因而不能接收到天地万物里丰沛巨大的能量。一个人要内心足够沉定,通透,才能洞悉事物本质的一面。就象一道闪电要劈开天空一样。


天舒

花剪子 回复 悄悄话 常常看到冗长而相似的句子,推推搡搡挤成一团,但没有哪一句敢站出来明确担当份量。
==============
传神~真是好文,简洁而轻盈。
原本就是这样,所谓经典也就是刨除了多余,剩下的都是清晰的脉络,受益匪浅。
花剪子 回复 悄悄话 再读他的《A Free Life》, 一瞥之下,单薄的主句后面拖着一大群笨重的从句,象远行人走天涯,拉家带口,愁苦无力。“that" 是中间的一根绳子,奴仆比主人多。
=====
特也的生动~
飞飞~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读了很绝望的感觉,始终无法沉淀出回味无穷的文字,最后还是“水消失到了水里”~~~~
天舒 回复 悄悄话 清蕪:

对于我,书写是一种乐趣。象有人喜欢绣花,有人喜欢制陶,喜欢那种纯手工的感觉,每个人的味道都不同。过程本身已经足够愉悦自己,没有更多世俗的企图,因而书写的过程也会变得格外纯净与坦荡。

因为天分有限,常会抱憾文字。所以书写一直在继续中。

你留言里提到的作家苏伟贞,也是我放在list里要写的一篇。(我真是慢啊~:) 但愿能活得悠久,将这世上的好人好事都尽收笔底,传递给更多的人。

共勉之。

天舒
cimarue 回复 悄悄话 天舒: 《人在旅途的一刻》在你博客目录里找到了,又重温一次。 非常谢谢你的许可。

>一切还是为了继续。
太好了! 苏伟贞丈夫生前名言:不写,就打死。:)
抒情文是你拿手,当然继续。 义无反顾地。


上你部落的都是些文字痴吧。方块字能赏心悦目,服服贴贴到你那样的水平,谈何容易。 新出炉这篇用的“收整”“沥干”等质感,力道,甚至声音都让人感觉完全对的字眼儿, 还有“跳跃的小火苗”,“烤饼上撒几粒芝麻”,“士兵们蜂拥而上,假装壮大”等传神妙喻, 恐怕都在我们书写能力范围外。

我们死忠粉丝的掌声你听不见。 没有回应文字,不代表我们不在乎不感恩。 选择沉默,只是为了藏拙。

清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