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天天天蓝,云卷云舒。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围炉夜读】小窗幽记:读书篇

(2008-08-10 22:40:10) 下一个
拾零1

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语出妙境:“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一卷在
握,万物情怀种蓄生养,一朝世道如此纵阔,读的人心间皎皎,有着明月照天下的
欢喜与厚道。

更深欹枕夜读书,听冷雨敲著瓦片,檐下滴答滴答声,翻书的声音沙沙如蓑,如竹
林间着茫鞋行走,万籁衾凉远,西厢往事古典屏风的静默里,枕一万年山水或一瞬
间渔樵闲话,都可尽随心意。周作人先生说:雨天,在瓦屋纸窗下,写诗,饮酒,
品茶,可抵十年尘梦。”读书莫不如此。修得此身非我身,方寸之地皆可建乾坤。

闹市街井里读[蒙田随笔集],就有清智平稳之心;远途跋涉里携[湘行散记],放眼
处遍皆青山绿水。“观书散遗帙, 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读书
人不寂寞,皆因斗字之间,贤良达士呼之欲出,可与尔唱沧海,同消万古愁矣。


拾零2

古诗里有一句,说西湖的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原来写文章
也是如此。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起笔那样淡,多写一分就嫌琐碎,少写一分便觉无味,通篇搜
罗不出一句惊艳的笔调,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样的憨然自得。笔底老熟温厚,
句句似春梦无痕。果真是沈从文的大弟子,只不过沈先生至真至澈,见性见心,汪
先生真中藏拙,更留了三分余味。

而董桥的字是美人钗头凤,琳琅妩媚极了。他平铺叙文之后,定然会有一桥风月之
美的句子。他说徐志摩的新诗:“惊叹的也是他白话里蕴涵的千锤笙馨和百炼玑翠,
任人怎么颠扑都注定毁不了他一身蓝缕,万程筚路开拓出来的温山软水。”这一句,
尚有打磨过的痕迹,而评张伯驹的那一句,就真的浑然天成:“每读一遍,恍似春
游,烟凝雨泣之间,他伉爽的风规自是桥上迟来的归人。”信手拈来,最后一句拿
情境比拟情怀与文风,幡然想到张爱玲似的通喻。真真妙不可言。

说到俞平伯[重圆花烛歌],他写:“写恩写爱之作向来宁可木讷,最忌明艳,一个
不留神往往满纸鸳蝴;俞先生在行得很,收拾得多干净!袁才子读书读到门墙外面
去了,幸亏儒雅的功底扎实,笔底艳到浓时流露的竟是小仓山随园里淡淡几波烟水
气,林语堂英文再好也只译得出六分神韵。”他自己也是如此,再艳也不沉溺下去,
凌波而去,因儒雅养出的几分飘逸之气,用笔浓时也不至于低俗。

那一年代的人,幽谷文章,原都是手携兰花而来的。读的人,亦染指许多余香。


拾零3

梁实秋写[雅舍小品],都是瓜棚豆架下的闲话,题目亦不喧哗夺人眼目,比如[喝茶
],[饮酒],[请客],[洗澡],[下棋],[衣裳]。。。素淡得不行,要翻到里子,才
方见到锦囊的缎彩。收敛得好,象是微服私访一般。

行文娓娓道来,活泼雅趣。平叙与典据交陈迭起,这样信手结字,全无斧凿的痕迹。

如此赏文,一如桃花漫卷,树下饮酒,尘事分外明媚;烦恼事,是杨柳纷纷,皆在
书外世外关山外,风月高悬,原与己无关啊。

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 嗯,原来做一只小小蠹鱼也是快乐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飞飞~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那一年代的人,幽谷文章,原都是手携兰花而来的。读的人,亦染指许多余香。”--极妙。
“写恩写爱之作向来宁可木讷,最忌明艳,一个不留神往往满纸鸳蝴”---确实如此。现在很多这类文章读起来根本不需要用心读,一目十行即可,内容贫乏,不知所云。
这篇我过几天来收藏一下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