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天天天蓝,云卷云舒。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天舒小语】关于[色戒] 的几句话。

(2007-11-28 02:22:35) 下一个



原先是要写一写电影[色戒]的,后来改变了主意。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出差回来,发现文学城里关于[色戒]的影评早已经是满天飞了,好文章已然纷纷出炉,不必我再来画蛇添足一笔,至于赶个晚集再去凑那一场热闹,又觉非是我的性情为人。

 有些话说不到点子上,倒不如一句不说。且不论任何事任何话题,一旦过于热络了,总会走向它的反面。

 
今天是又看到一篇写
[色戒]的文章,且这个话题也渐凉下去了,才有感而发两句。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两极化分野很明显。男人多半以为平平,女人则多半感动涕零,也可见男女的思辨方式真是大不同。男人是将它泛政治化了,女人则是将它一味的泛感情化。

 
综合起来评价这部电影,它未必是李安的杰作。但是个人以为,它的切入点极好,在动乱的大时代里,选取了一个弱小良善的女子作为剖体,一步步解析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如何被时代和社会中的强权势力摧残掉,且是在道貌岸然,正义良知的名义之下。

 
我为什么会喜欢李安的[色戒]?因为它站在一个男人的立场上,表达了对世间弱小女子的深切关怀。我在其间看见了他的悲天悯人,看见了一个男人对世间女子最纯粹的温情。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终归是弱势群体。和平年代,理所当然,女人要背上一座贞节牌坊,罪莫大于失身;到了乱世烽烟里,看见四个大男人亲手把一个小女子推出去,颇有舍身取义的风范,只可惜舍的是别人的身,义却是要自己拿来分一羹的。且在这个时候,女子的贞操节烈顿时变得不那么举足轻重了。不知如果王佳芝是他们的妻母姐妹,是不是又要另当别论的。

 
真要杀了易先生,四个男人绝计豁出性命,不惜暴尸街头,也不是做不成的。自然心里是有一番畏怯的计算过,才最终让一个女子挺身而出。

 
王佳芝如果是个大义智勇的政治女英雄身,倒也罢了。偏偏她不是,不过是一个穿布旗袍的纯良女学生,涉世未深,并没有多少觉悟,也没有能力担当那份沉重的使命,(多半的动力恐怕来自于那一点暗恋,为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却一路被众人怂恿着演下去,愈演愈忘了自己是谁,演到了最后,无力收梢,果然是一场大崩盘,所有人的命都赌进去了。终于演成了一出荒腔走板的闹剧。

 
且我也不以为这里有什么爱情。易先生爱王佳芝吗?原文里早就做了交代: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王佳芝爱易先生吗?我到以为那也谈不上爱。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原本玫瑰般的初年华却都是灰色的,从小便遭亲人冷弃,计划失败之后又被她的同学瞧不起,心里有一点暗恋似的涟漪,然而终于被更动荡的时代风云淹没了,生活里已然都是冷调子。可全是时代的错吗?那倒也不尽然。易先生不过是给了她一刹那的关怀,六克拉的钻光微微闪了闪,(也许是有一点可怜她了,更多的该是逢场作戏),她便当阳光一样,飞蛾扑火,不惜拿性命去换了。也是一个不谙欢场之事的单纯少女,一点风吹草动就能惊动本性。凡是此中女子,必定是要出手无情的情场杀手。然而几个没有经验的学生,慌慌张张的编了一出如此拙劣的剧本,更糟糕的是,又选了一个如此拙劣的女主角,完全不按牌理出牌,事情走到失控那一步,应是早该料到的了。

 
在乱世里,没有爱的权力,但求一丝温暖,一点关怀与慰藉,却连命都丧了。是真的可怜。扼杀她的刽子手,到底是错误的年代?是她自己?是易先生?还是她那些所谓爱国正义的同学们?(世间总有一些杀戮能以正义的名义合理进行)

 
这个答案我是不知道的。

 
我所有的悲哀不过集合于一点:她不过是时代风云里最弱小最美好最需要保护的群体里的一员,是谁把她推到时代的刀尖上去的?

 
我们那些所谓慷慨义勇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为什么到了最后,一个国家,要一个弱小的女子来抵挡最凌厉的刀锋,且几十年之后,中国第一部向西方介绍的南京大屠杀史,又由一个叫张纯如的弱女子以生命来书写。

 
这个问题大概是要留给中国男人们来回答的。此刻,我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是有点悲哀。

 
有点悲哀。

 
何其悲哀!

 

 

 
)关于张爱玲的一点补遗。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夏志清,膝盖上的老茧足有半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厚,艺高而胆大,竟用一根英制皮尺将张爱玲吊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顶峰。言下之意是,以张爱玲在抗战期间忠奸是非不清的表现,是不该在文学史上给予那么高地位的。

 
我自己到觉得,既然是单纯的论及文学上的成就,就不要太泛政治化了,也不要因人而废文。说到张在文字上的功底,至少政治名气上比她大得多的女作家冰心,丁玲,都远不能和她相比。再说到苏青(张是很认可她的),我只读过她的[结婚十年],不知她是否还有其它力作,但如果[结婚十年]是她的巅峰代表作,显然是不能和张的文坛最美的收获[金锁记]相提并论的。应该萧红还可以配她的。张的文字是写得紧,萧的文字是写得松,两位文坛才女,可谓是殊途同归。所以也是说,文字不要模仿别人的。好也是有许多种好法的。

 
今天的
张爱玲热,已经纯粹演变成了一场商业化的炒作,背后早已是一座文化空城。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年代,连张爱玲也免不了要被拿出来娱乐一把。

 
且继续娱乐下去吧,看看将来我们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娱乐成个什么样子。

 
最好是不要去想,想起来也真是一桩极悲哀的事情。

 

27日晚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wlimhs 回复 悄悄话 兄孬, 弃歪.
飞飞~ 回复 悄悄话 哈哈,谢谢天舒提醒。
天舒 回复 悄悄话 有本事你就不要闪。

现在我有时间,迅速回应你所有的问题。长矛利剑长驱直入,但不如层层布局老道。李安如此。

你的论调再清楚不过了:王佳芝将个人情怀放在国家大义之上,且李安又为她的小情怀做了同情的注脚,“用肉色涂抹是非”,“将历史作为床戏的背景,轰轰烈烈的挑战我们的神经。”男同胞们一时揭竿而起,打着“正义与爱国”的大旗,李安简直成了丑化抗日的千古罪人。

然李安这部电影恰恰是拍给男人看的,他戳到了男人的痛处,“挑战了男人的神经”(你自己的话),所以李安成了众矢之的。

李安到底戳到了男人什么痛处?让我们回到电影里去。电影里有三类人:一类是以王佳芝代表的弱小女性,未必没有报国的良愿,且身体力行的投入到抗战的烽烟里去,然个人的能力有限(原本是燕雀之力,却想展鸿鹄之志),最终成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失败者;一类是她的男同学们,瑟缩其后,将她推出去,做一个所谓爱国的“挡箭牌”,以观后望,真是伶俐聪明得紧啊;另一类人更是所有男人的“盲点”,大奸大坏的易先生,国家存亡之际,委屈变节,是为无义,最后又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将自己的情人送上刑场,是为无情。

然而电影一出来,男人的讨伐声却是纷纷指向王佳芝的。至少我还未见到一个男人去指责那四位心机重重的男同胞,还有那位大卖国者--易先生。

答案其实再清楚不过了:男权社会,男人是最大利益获得者,他们的“利益盲点”他们自动规避掉,大奸大坏的易先生不会被揪出来讨伐,但王佳芝这个冲在抗战最前沿的小女子,却简直是罪大恶极了。

所有的男同胞们,大概你们是没有想过的,一个女子被置身于孤弦一箭的地步,却从她那些男同学,暗恋的人,包括以“老吴”为代表的组织那里,得不到一丝温暖(连她最后的一份信,一份希望都烧掉了,可见早就计划好,将她推上不归路了),唯一的一丝温暖,倒是逼迫着从易先生那里压榨出来的。(原本易是她的仇人呢,温暖却是从那里乞讨来的)。真冷酷啊。

但凡给她一点基本人道似的关怀(甚至不企望更多了),她也许不至于最后一线全盘崩溃。她背后的那些诸多操盘手,难道就真的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吗?

说到这里,你大概要归咎于张爱玲的一只笔了“她笔下没有一个正面的男性人物”。

那么让我们看一看2007年12月的现代社会吧:),到底也不需要拿出什么大事件来例举,即便小到男女之间的乌龙事件,男主角大抵是脚底一抹油就可以跑掉了的,女主角却要站出来接受所有的道德拷问。(包括张爱玲,都要承受比胡兰成更多的骂名。)

女子总是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获得这个社会的肯定。

女人不是弱势群体?那是我说错了,让你见笑了。

李安的伟大就在于,他向社会弱势群体表达了无限同情,也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小人物(尤其是失败者),为一个时代所作出的努力。她们和那些英雄一样,同样不该为历史所遗忘。

男人们看了这部电影自然是心中不舒服的,因为李安恰恰挑战了男权道貌岸然的社会公平原则。李安的可贵之处正是,他跳出了自己所在的阶级,地位属性,以大怜爱来关注了人性本身。

李安才是真正懂得男人的男人,且也是一个极具自省精神的男人。

写到这里我也写累了,你(你们)也看累了吧。或者有人正在哈哈大笑呢。(我能想象得出)。

至于港台文化,换个时间再谈。但这里要说一句话,港台不是没有文化,是中国大陆正处于一个大改革的年代,人心浮动,是我们自动过滤掉了白先勇,选择了琼瑶,而不是人家没有文化。

我就写到这里了。我得静一静,回到三千公尺以下的深海区。这样喧闹我可没办法写文章。

你最近真是闲得厉害,闹得厉害,你何时可以稍稍清静一点呢?还有飞飞,不要被这个人煽动得失去了立场(这个人煽情的功夫是一流的,小心:-)

我要静坐去了。
一苇渡江的行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天舒的评论:

偶闪了,哈哈
闭门、关窗、合上眼睛、塞上耳朵,摒住呼吸,开始练僵尸功
天舒 回复 悄悄话 最近有人好嚣张啊。

现在我是在外面收银子,天高地远。不是我无言以对:-)

你这样评色戒,评张爱玲,评港台文化,竟然无人反驳你。我很惊讶。

等我周一的回复。你还可以再嚣张两天的。
飞飞~ 回复 悄悄话 哈哈,行者就是厉害,女人看色戒以情为主,男人看色戒更想看的是真实的历史。这点我要赞同:“中国不仅有卑躬屈膝的男人,有拿王佳芝当工具的学生娃儿,也有血气方刚、慷慨义勇的男人 —— 就在她们打麻将或床上运动的同时,无数的中国男人在前线跟日本人拚刺刀,到了最后,在真正的战争里,抵挡敌人子弹的不是王佳芝的酥胸,而是浴血奋战的中国士兵,国民党、共产党,甚至胡传奎和座山雕们,这是历史事实。”
我没有看过电影,倒也想过如果不是粱来演易先生,会是如何的效果,因为小说里易先生的形象给我的感觉确实相当一般,如果李安没有选粱,我是绝不会想到易先生有粱的形象的。如果让葛优来演易先生,恐怕女人们都要骂王没有头脑了。:)))
我其实想说的悲哀,是对小说中王佳芝的悲哀。
一苇渡江的行者 回复 悄悄话 嗬嗬,又能在文章中看到“你”了。。。

情不自禁,斗胆饶舌几句:

然而过多个人感情的介入,过多的情绪化,常常会使我们无意识地选择看见什么和忽视什么。我和众多的男同胞当然有这个问题,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恐怕这个毛病对感性的女同学来讲更是病入膏肓,所谓一白遮百丑。包括俺媳妇儿在内,广大的女同胞在欣赏悲剧时,往往情不自禁地设身处地,把悲剧的女主角“我化”。在观看色戒的时候,很多女同学都把自己生活遭遇和感悟融到王佳芝身上,去跟帅的很闷骚的老梁纠缠。让老梁来演老易,显然是李导作为商人的高明和作为manipulator的高明。在这一点上,他篡改了张爱玲。在张的笔下,老易要猥琐的多,远没有老梁的雅皮和风流。李导借助老梁的女人缘,成功地制造出了些张爱玲所没有的“温情”,而这成了感动女同学的致命一击。要是让葛优来演老易呢?要是把剧中人物老易换成葛优他爸演的老日本鬼田/中村呢?你还会如此地感动吗?

张爱玲是诱惑的写手,她总能让你堕入她设的情网,然后她控制你的思想。在她的操纵下,你穿上她的衣服,堕入她的皮囊,透过她的眼睛来看世界(她的一部散文集的名字就叫“张看”)。你的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明显是“张看”:

你说王是乱世的弱小女子需要保护,国破家亡,谁不需保护呐?电影中王的生活比2007年11月上海中产小资的生活还优越,打打小麻将,穿穿花旗袍,还有大的钻戒,要知道那时绝大多数的国人正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同样青春美丽的姑娘们被日军奸淫掠罗。当然这些张爱玲是看不见的(她只会顾影自怜),她也不想让你看见。

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更是典型的“张看”:“我们那些所谓慷慨义勇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为什么到了最后,一个国家,要一个弱小女子来抵挡最凌厉的刀锋?”张爱玲的色戒中没有一个正面男性人物。晚年的张孤独,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敌意,你从她的作品中读不出任何温暖。张爱玲看不见的是,中国不仅有卑躬屈膝的男人,有拿王佳芝当工具的学生娃儿,也有血气方刚、慷慨义勇的男人 —— 就在她们打麻将或床上运动的同时,无数的中国男人在前线跟日本人拚刺刀,到了最后,在真正的战争里,抵挡敌人子弹的不是王佳芝的酥胸,而是浴血奋战的中国士兵,国民党、共产党,甚至胡传奎和座山雕们,这是历史事实。

你是绝顶聪明的, 你读张爱玲读到了借尸还魂的地步。这最后一问,分明是出自张爱玲之口“那些所谓慷慨义勇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为什么到了最后,一个国家,要一个弱小女子来抵挡最凌厉的刀锋?”—— 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不想因为胡兰成的傍日而背上了千古尴尬,张爱玲以后的生活,被人戳戳点点,总是如受惊的兔子。无论是海外的生活也好,后来的婚姻也好,她总是摆脱不了这个负罪的影子。心中自有不甘,很多年后,辗转反侧,写了色戒“那种环境下,男人们都当了,你让俺一个弱女子如何?俺的爱与政治无关,你们不要对俺太苛刻了,你们不能指望俺一个弱女子去爱她妈的什么国!”到底是心性没有泯灭,张爱玲只能把这些辩白藏在文字里(即俺所谓的左掖右藏)。

张爱玲是个风情万种的才女(到现在多少年后,我读她年轻时的作品,都能感觉到她的天真、可爱和少有的才情),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悲剧。我不忍心给她贴上或婆的标签。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谁又看得明白看得清楚呢? 她的爱情,多少年后我看胡的回忆录都能感到温馨;她的色戒,在人生走向灰色的时候,写写自己一生的感悟哀怨,广大的男人们本不用愤愤然。俺愤怒的是,李安把历史当作床戏的背景,轰轰烈烈地挑战我们的神经。于是小女人的哀哀怨怨(有些值得怜惜)便演绎成了明目张胆的歌颂(让人愤怒)。

我并不认同黄纪苏的偏激(见过他的照片,他铁青着脸,很忧郁地看人),但我同意他的一个观点,我们不能用肉色去渲染、覆盖一切的是非。张纯如是我的偶像,不适合与张爱玲或王佳芝相提并论,就如同郑苹如不宜看作王佳芝的原型一样。张和郑若还健在,我猜测她们是不会被李安的《色戒〉感动的热泪盈眶的。

也许李安确实懂女人,但他显然不懂男人。
飞飞~ 回复 悄悄话 虽然没有看过电影,只读过小说,倒是觉得你的评论相当中肯客观,读过小说之后的最大感觉就是悲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