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杂谈

才高五斗不觉耻,水灌一坛只作痴。凸情不枉君付意,子志难琢我化石。
个人资料
贾平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100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兼评余秋雨中国文化一文

(2006-10-18 01:24:08) 下一个

贝儿转过一篇余秋雨的文章,讲到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误区。余说,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余文的论述基本总结为以下四点(都是原文摘录,没有凸子的语言加工):

1) 不能过度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

2) 文化的差异未必导致冲突。既然文化在至高精神价值上承认人类共通,那么,在具体呈现形态上则要承认差异互赏。

3) 中国文化必须在现代世界寻找新的支点。观念性障碍,是对自身文化的认知。我们很多人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

4) 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感性形象来实现。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既不是国家话语,也不是概念话语。形象大于思维,感性大于概念,行为大于口号。

要谈文化的问题,就首先要把文化的概念的扯清楚。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文化的成果。

文化,如果狭义的去理解,常被用来概括成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成果。比如我们一谈到西方文化,就必谈莎士比亚的戏剧,帕拉图的哲学,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肖邦的音乐,也必谈美国式民主,或者批头士的歌曲,等等这些,如果说是文化,其实都是西方文化活动的成果。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某个文化人群社会的行为总合。

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是某个人群内部一切社会行为的总合。这是凸子比较赞赏的一种对文化的定义,因为它的广义,它才触及到文化的根本。除去汉儒哲学,唐诗宋词,中国武术等等不谈,像中国人喝酒喜欢劝酒,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中国人价值观里150年来一直的洋为中用和崇洋媚外,都算是中国文化一部分。这些中国人日常生活都离不了的观念或者说价值取向,站在文化领域来看,中国大多数人行为的影响力度,远远高于唐诗宋词现代诗或者儒教哲学的中庸之道。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其实远不是中国政府的几次世博会表现,而是每一个与世界有接口的中国人在个体行为里为传播自觉不自觉地承载着中国文化。

余文中的有益之处。

谈到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先说他写得好的地方,就是他观测到政府(或者说官方)对外文化输出中,在理念上常常出现的弊病。不论余所说的,是把民族价值至于人类价值之上也好,还是文化的差异化,宣传的新支点,或者感性形象承载文化等等,都是在强调一种狭义观的文化传播。宣传和传播的东西,就是中国人文化领域的成果,不论它们是中国古典哲学艺术成果,还是现代文化名人。这种狭义传播,因为载体集中,形象立体直观,易于被主导传播者采用,也易于被受传者的感官接受。但是,在文化成果的层面上可以提出来的东西,大都是程式化的那么一套清单所包含的项目,再加上呈现形式的单调,达不到真正吸引外国人兴趣的目的。所以余的文章里提出的差异化,新支点和感性形象这三条,是给官方的文化对外传播开出些药方,都是很可取的建议。

余文中的偏颇之处。

再来说余的文章写的不对的地方。

1 余所说的,中国人常常把民族价值至于人类价值之上,所以造成文化传播的失误。然后举例子说了南京大屠杀。就这个例子说事儿,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心里就是一个民族苦难经历的代表,我们习惯于把它描述成死了多少无辜者,也完全是出于爱国心的一种正常举动,这不应该算作中国人民族价值至上的例证。外国人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不会了解中国人的痛。如果我们为了与世界人民达成一致认识,就从我们的心底里忽略这层伤痛的话,那才算是不把民族价值至于人类价值之上了吗?换句话说,人类价值角度说事儿,日本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战争杀戮可能根本在人类整体角度算不上什么,只有外星生物杀戮地球人的时候,人类价值才会给于适当的关心。中国人历来都有民族情结,这跟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与外族入侵的密不可分有关。要不是这样,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会倾国力所有修护万里长城呢?这种民族伤痛观,其实只算是中国人文化上的内敛特性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并未把民族价值至于人类价值之上,相反,我们是把民族价值放在人类价值之内来保育的。这才有我们中国人传统而久远的和平共处的观念。可能传统上,以鸦片战争以前历史看,中国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自己的地位超越外国,在文化上是封闭和自大的。这样说来,是否历史上有把民族价值至于人类价值之上可能呢?凸子的答案还是否定的。首先我们那时对外的文化输出,的确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而来的。而且对于其他文化,我们也有引入,比如佛教的传入。总体来讲,是一种平等概念上的交流。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落后国人显见,西学文化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上层,甚至主流文化。洋为中用,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在这一段,外来文化凌驾于传统文化的态势始终没有减弱。即使是1949年后的三十年,统治中国的,也还是马列和批孔。再到了现在的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则更是无所不包。还记得我们这些人,都是挤在出国潮里来到美立坚的吧。这种条件下,何来中国文化把民族之人类之上的无稽之谈。这话要是这么说出去了,咱们自己都没底气,还能有脸拿到外人面前。

那么真实的picture是什么?其实是我们在传播文化是,比较注重中华民族价值的东西,而忽略了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给外人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就是那个南京大屠杀的例子所说的,换个说法立足点,外人有同感了,就被接受了。这也证实了下面的第二点,就是差异互赏,其实是建立在求同的基础上的。余的这一观点的确鲜明抢眼,却没有抓到实质。也就经不起debate了。

2 余所说的差异互赏,是希望文化的传播里不要求同只要存异。差异导致互赏固然不假,但是互赏的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差异的存在,而是因为互通的因素,从而使对差异的理解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达成。举个例子,完全不同的文化个体之间是无法相互理解的。比如,中国人大多数无法理解美国人怎么会把自己总统的性行为曝光到要见诸法庭,让世人皆阅的程度。我们会很可笑。但是如果了解了政治斗争的无理性,我们就不难看出,中国官场上不时也把生活作风问题作为拉官下马的手段之一吗?所不同的是,克林顿跟来文斯基之间的口交并不足以拉总统下马,而以其证实克林顿说谎才是最关键的。注意,我这里指的是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不是大家来互赏一把各自在政治斗争中利用性问题搞定对方的方式方法。

文化传播中,的确要注意求同与存异并举。比如余所举的德国展馆的例子,要参观者添出在本国出名的德国人的例子来。拿各国人熟悉的德国名人来说明德国文化,不正是在求同中存异了吗?余举例说“京剧征服世界”是求同的概念。这是愤青样的错解原意。所谓京剧征服了世界,是说世界各国都有人喜欢京剧艺术了,还来了很多人到中国学习这门艺术。并非全世界都把京剧当成取代意大利歌剧,或者流行音乐的艺术了。这种口号性的说法,本来就是报纸为了抢眼才说的,没有真的世界大一统的意思。好莱坞征服世界,那规模可比京剧大得多,这也并非我们就真的被它征服了。其实不过是唤醒电影文化界的意识,以期多创造一些有市场的国产大片。至于为什么好莱坞或者京剧有征服世界的可能,那正是因为他们能够给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以共同的美感和享受,不同的是美感和享受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创造出来的。这种求同才导致各种差异化的文化间的互赏,怎么能说求同大可不必了呢?老余这不算谬误,也算是小题大做了。

余文中未曾提到的广义文化传播

上面就余秋雨的文章说事儿,主要都是在狭义的文化成果的层面上讨论文化传播。但是用某些文化成果来宣传一种文化,往往有以偏盖全的可能,更何况这种成果的选择还带有程式化的政治意味。文化的传播,不是说传播者以狭义的方式来展现文化,受传播者就要以狭义的方式来接受。更多的情况下,外人所接受和理解的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很广泛的意义。

那么余文没有提到的广义层面的文化传播,这里也抛砖引玉一把。凸子认为,广义的文化传播,其实比狭义的传播影响要深远的多,只是这种广义的传播,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个体承载的传播行为的统计总合,无法通过官方或政府有组织的进行,没有办法cohort这些行为,所以被主管文化传播的人们给忽略了。前面提到从广义角度,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由每一个与世界有接口的中国人在个体行为里为传播自觉不自觉地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播。

广义角度的成功的文化传播例子,可以看看二战以后的日本文化对美国的输出。本来作为战败国从属国的日本,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很是不屑一顾的,除了少数美国精英认真对日本文化进行战略意义上的考量之外。日本人从向美国出口廉价的工业品,电器、汽车等等开始,逐步把其产品形象转变为做工精致、耐用的高品质,在美国人心目里完成了一个文化的升级。旅居美国的日本人,行为上也往往表现出谦恭、认真、协作等优秀的个人品质,在微观角度让很多外人也不得不接受一个观念,就是日本人很好。在美国很少听说japan town,就是类似于china town的那种。但是去过不少日本人在美国开的超市,感觉干净整洁,虽然价格不菲。各个方面汇总在一起,都在加强一个整体的印象,就是日本很好。这些是从微观的、看似远离文化核心成果的层面上,为文化传播所作出的有益的贡献。普通美国人对日本人茶道、武士道了解得很少,但通过日本人日常的行为表现,却大多能对日本这样一个唯一打击过美国本土的亚洲国家存有强烈好感。

然而日本人在中国则是另一种微观形象出现的。色情、龌龊、傲慢用来对日本驻华商社的大部分成员加以概括不为过分。这些人,作为派驻中国的日本人,白天在办公室里统辖中国职员,晚上在花街柳巷挥霍公款无度。北京有不少针对日本人开的ktv,比如在日坛南门口和21 世纪饭店。日本出口中国的汽车,并非质量上向美国版的那么耐用。丰田中国公司的雇员就曾经对公司在中国的产品有过刨析,基本上是迎合中国人对外观的要求而省去很多原本为质量和性能所特殊设计的部分,这样成本低了,价格还不用降太多。日本车的美国版,就没有这么偷工减料的可能,要不consumer report肯定不会饶了他们。这就是日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为什么总是没法完成他在美国那样的价值过渡。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传播是失败的典型。

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来讲,文化传播的任务是真实地落在每个人头上的。我们的行为,喜好,修养等等,就决定了中国文化将来在世界的出路。比如说,美国学校里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国学生精于技术细节,缺乏大方向的把握,喜欢独立科研,却不善与人配合,工作勤奋努力,但行为粗匡不拘小节,等等。中国出口的产品,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廉价。我们每个人回国都会带些盗版盘,冒牌的名牌产品等等。在美国的中餐馆基本是低档的便宜馆。这些外人对我们的固见,都给中国文化在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形象程式。这个形象很难有过人认为满意的。中国文化形象,还是要靠我们这些中国人今后的群体行为来改善,来提升。

最后提出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记得当年<红高粱>风靡世界的时候,国内有对其打压,认为拿中国文化中丑陋的东西来吸引外国人。其实象性这样的我们传统道德不敢正视的东西,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可能会承担起别的东西无法承担的重任来。有人会笑了,中国的性产业输出可谓世界一绝了。打住,各位!凸子要说的不是这个。性其实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巨大但又被传统忽视的。弗洛伊德之前,没有人认真的研究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中国的当代文化来讲,给个开放30 年,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性自由了,不是经济或者政治自由了。下半身不是也可以用来写作了,人们开始公开谈性了,浑段子成了茶余饭后的必备了,等等等等。性对文化影响,根本不是性文化一词所能概括的。性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法律、科学等等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影响多多,正面反面的例子都举不胜举。不过没有什么人针对性在社会文化属性层面上的意义,进行过很好很深入的研究。我们要想在外人面前谈性,谈性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当然不能仅拿出几本中国古代的宫房术典籍来了事,也不能仅就肤浅的社会问题来瞎掰。举个例子,性与中国的商业文化问题,不是谈谈二奶和妓女普遍性就得了。起码有以下的几方面要仔细讨论:

A)改革开放与性观念演变,     B)性在商业传播中的地位和功能,

C)男女差异的性观念,         D)中国人生命的性周期演变,

E)性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问题,   F)中国人的性与健康状况,

G)性自由与人口问题,         H)性观念与社会道德价值观,

I)一夜情与中产阶级白领文化, J)性与文学艺术,

K)性与流行文化。             

要说的东西很多,这些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很容易唤起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主动性。性并没有什么龌龊的地方。只是不知道老余是否觉得性可以作为他所倡导的文化传播新支点。凸子倒是想,这个主题设计拿来以政府角度来支持恐怕还是有困难的。那不如就从我们民间的力量起步吧。有人要喊了:凸子性报,凸子性报!

你等到花儿也谢了AOAOAOAO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