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又出手了。这一次不是造火箭、不是造脑机,而是给自己造了一个— “一万亿美元的薪水”。这个数字,比大多数国家一年的 GDP 还高,超出了绝大多数的的梦想。
特斯拉董事会宣布,未来十年,只要公司能从现在的一万亿美元市值,涨到八点五万亿,马斯克就能拿到天文数字级别的股票奖励。
这是一场以股票为筹码的长线赌博——如果成功,他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万亿富翁”;如果失败,这个数字也只是新闻标题里的烟花,绚烂一秒,消失在风中。这套薪酬结构听上去合理:目标高、风险高、激励强。
要实现八点五万亿的市值,特斯拉不仅得卖出 2000 万辆车,还得成功把“机器人出租车”与“人形机器人”变成新的印钞机。这意味着马斯克赌的不只是车,而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能源储存、机器人劳动力的未来——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技术想象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不再是企业激励,而是一场文明级的豪赌。马斯克押上了特斯拉的未来、华尔街的耐心、以及公众对他的信仰。赢了,他就是科技之神;输了,他还是马斯克,只是又多了一个“世界最大未兑现薪水”的头衔。
特斯拉的股东们,似乎早已习惯在信仰和泡沫之间摇摆。支持者说:“他值得。” 反对者说:“这不是公司治理,而是个人崇拜。” 的确,这个计划背后折射出特斯拉的治理困境:当 CEO 既是灵魂、又是象征,董事会还剩多少独立性?当“马斯克”这个名字本身比特斯拉品牌更闪耀时,企业是否已经变成了他的私人舞台?或许正因为如此,这个薪酬方案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数字本身。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资本、信仰与权力的心理实验。
假设十年后,这场超级豪赌真的赢了—— 街头到处跑着无人驾驶的特斯拉出租车,每个家里有个跳舞洗碗的 Optimus 机器人,特斯拉能源系统覆盖全球,马斯克本人或许已经在火星发推特。届时,他可能真的配得上一万亿。但在那之前,我们更需要问的,也许是:
在一个 CEO 可以为自己开出“国家级薪水”的时代,我们到底是在见证天才的胜利,还是资本的无边。
马斯克说:“我工作不是为了钱。” 这话或许是真的。只是,当一个人的“工作”价值一万亿美元时,他的赌注,早已不是金钱,而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