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的是普遍现象,而非针对个体。文中所称华人、中国人、台湾人,指精神上的华人。例如,美国华裔第二代不算,因为他们不掌握汉语。汉语包含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多种方言,属于汉语族文化,因此可视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华夏文化的核心由儒家与法家塑造,深刻影响思维方式。自秦汉以来,统治阶级形成儒法结合的治理体系。文化源于家庭,家庭等级严格,“国家”本质即“国与家”的延伸。用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来简单划分华夏文化,是对其内在逻辑的过于表面的理解。
汉语为高语境语言,交流需揣测对方意图,但逻辑相对松散。儒家“道”概念模糊。华人交流并非仅委婉,常带自我欺瞒倾向。总体呈现“表面儒雅、内里法治”的特征,既不善于真正尊重他人,表达也往往不够清晰,逻辑性薄弱。
在政治实践上,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并无直接继承关系,其形成源于中国历史环境,国民党、民进党亦然,本质都是“表儒内法”,仅形式不同,斗争不过是权力更替。文革亦体现这一文化逻辑。
台湾独立与否,本质差异有限,更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表象,用来划分“正统”,影响大众认知。现在民进党推动台独,可以比喻为台湾的“文革”——这里的“文革”只是比喻,指的是意识形态运动对社会认知和舆论的深刻影响,而非历史事件的原貌。
综上,华夏文化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与政治实践,都体现“表儒内法”的核心逻辑。形式虽随历史与环境变化,但本质始终不变——无论表面如何不同,其深层规律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