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面临通货紧缩,而美国和全球许多地方都在经历通货膨胀。因此,不能只看股市表现就判断经济好坏。股市虽然不完全是投机,但带有明显的投机性,现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概念股被大量炒作。特朗普减税后,有钱人把钱投入股市,也推动了股市上涨。
在中国,大约1995年前后出生的年轻的千禧一代,以及刚进入职场的Z世代,普遍开始“躺平”。美国的年轻人虽然不完全是躺平,但出现了“quiet quitting”(安静辞职)的现象。他们更关注工作的意义,而不是拼命加班。许多年长的人抱怨年轻人懒惰,但事实并非如此。年轻人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而且入门级职位竞争非常激烈。这种情况并非完全由人工智能造成,AI只是替代了部分入门级工作,根本问题在于资源分配——经济就像切蛋糕,资源有限。
现在还有一个明显的“学位陷阱”问题。很多人为了竞争而去读硕士、博士,尤其是STEM专业,导致大家陷入内卷和恶性竞争,却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以美国为例,程序员的日子也不像以前那么轻松:读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不再保证高薪和好职位。我身边时不时就有人被裁员,这说明高学历和热门专业并不能保证就业安全。
我的观点是,工作只要轻松、快速赚钱,就值得去申请,职位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很多问题出在虚荣心上——在美国叫“dignity”,在华人圈子里就是所谓的“面子”。
总结来看,经济环境、资源分配和社会文化都在影响年轻人的选择,他们的行为并不是懒惰,而是在现实条件下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