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聊了金融圈公司秘书的幕后角色,这期打开三笼“点心”,分享故事。
第一笼:“虾饺”—— 董事会里的“双语隐形人”
很多金融公司的董事会是100%英文的。会议纪要(Minutes)是公司秘书的责任,并且是公司官方记忆,是应对未来质询的“圣经”。
这件事的挑战在于:要用精准的第二语言,捕捉第一语言者们细腻的意图。公司秘书的任务是听懂讨论的本质,然后用精准、中立、专业的商业语言记录下来。将辩论转化为“董事会经过充分讨论……”,将个人的情绪转化为“有董事提出关切……”。
写好纪要后,还要请同事复核,这是对大家的尊重,也是专业精神的体现。
第二笼:“烧卖”—— 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盖章侠”
公司秘书是香港各监管机构接受的公司有权签字人之一。这意味着,公司秘书是 “守门员”之一。
在监管机构眼里,公司秘书不是“小秘书”,而是公司的“Chief Administration Officer”(这是《公司条例》精神赋予的角色,颇有点“大打杂”的味道)。因而,这个角色需要熟悉监管机构的公司治理指引,并且能把拗口的监管要求,转化成能听懂的“人话”。有次解释“适当人选”准则,我直接说:“就是要找背景清白、经验够格、没不良记录的人”,这就接地气了。
第三笼:“叉烧包”—— 每间公司都不同的“笼中点心”
每间公司的“公司秘书”这笼点心,馅料都不同。
上市公司的公司秘书,更像是“战略官”,面对的是联交所的《上市规则》和成千上万的股东。
而非上市公司的公司秘书,则更聚焦于《公司条例》和监管机构的监管合规,角色更“实务”,是治理的维护者(Governance Guardian) 和行政的枢纽(Administration Hub)。
但无论在哪,这个角色都需要用专业、细心和对规则的敬畏,成为那个让大家放心的人。
一盅两件,皆是修行
破冰之道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好那份“叉烧包”——外表朴实,内里扎实管饱,成为“环球点心”里的踏实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