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公司秘书在茶餐厅相遇,你猜谁买单?"
香港祥兴茶餐厅,油腻的桌面,叮当的茶杯声,油烟味与金融精英的香水味奇妙地混合,这里是故事的起点。
我正埋头苦干一碗黯然销魂饭,对面突然坐下一位同行——上市公司的陈太。
"哎呀Michelle,你又来吃快餐?我们刚开完董事会,董事要讨论ESG,我被碳排放数据披露搞疯了…!"陈太优雅地搅拌着她的丝袜奶茶。"昨天又被股东连环call,问我对抗沽空机构..."
而我,来自非上市公司,捧着冻柠茶加多冰,苦笑如何统一认知监管部门的"适当人选"准则:"我说这就像找女婿,既要门当户对(实力匹配),又要情投意合(理念一致),最后还要身体健康(无不良记录)。说完我自己都懵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看,同是公司秘书,职责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像海港城和街市棚屋一样差别巨大。这就是香港职场的现实,也是我的“点心车”所在的位置。
“大内总管”?
在监管机构眼里,公司秘书不是“小秘书”,而是公司的“Chief Administration Officer”(这是《香港公司条例》精神赋予的角色,颇有点“大打杂”的味道)。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公司秘书会被比做"大内总管"。这么说吧——我们就像古装剧里的那个大内总管:
伺候“皇上”(董事会):安排“起居”(会议日程)、准备“御膳”(会议材料)、记录“圣旨”(会议决议)
打理“后宫”(各部门):协调“嫔妃”(各部门)参加董事会会议
应对“御史”(监管机构):接“圣旨”(新规)、写“奏折”(报告)
掌管“玉玺”(公司印章):盖印用章都要经过我们
不同的是,我们不用跪着回话,但得候命。
想象与现实的差距
想象中公司秘书的董事会破冰:舌战群儒,献计献策,用一份惊天动地的报告赢得满堂彩。
现实中的我: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安静地记下谁说了什么,然后确保大家在日历上把明年的会都先约上。
是的,文件是管理层准备的,我只是那个最终的“打包员”。
决策是董事做的,我只是那个“人类记录仪”。
监管如暴雨,我就像没带伞的路人
香港监管规定有些是原则性规定。具体详尽、列举式的监管要求,不但冗长易挂一漏万,并且不利于行业创新。这些原则性规定就需要用大白话解释一下,例如:
"多维度的适当人选评估框架" = "查祖宗三代+工作经验+人品口碑"
"企业管治守则" = "公司运营的交通规则"
"合规风险管理" = "先系好安全带再开车"
那些年我们背过的锅
"Michelle!为什么我没收到董事会材料?"
"Michelle,我的会议链接点不进去啊!"
"这个到底什么意思?你能不能澄清?"
后来我发现,保持幽默感很重要,毕竟锅不会少背,不如笑着背。哪天背不动了,躺躺也不丢人。
“隐形英雄”
这些年来,我总结公司秘书的三大技能:背锅、翻译、打圆场。最好的公司秘书也许就像“万能胶”,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粘。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怀疑公司秘书的价值:一个不发出自己声音的人,如何体现价值?
后来我发现,温暖的能量往往来自于克制的温度。董事会的主角永远是董事和管理层。我的角色,是让聚光灯能更清晰地打在他们身上。
公司秘书就像茶餐厅里推点心车的大姐,低调却不可或缺。
今天的“茶餐厅故事会”就到这里啦。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看到身边那些公司秘书的价值。我的下篇文章,会更像一份“点心攻略”,给你“虾饺”般精准记录、“烧卖”般稳妥盖章、“叉烧包”般随机应变的秘诀。
期待在下篇与你相遇,我们继续边“饮茶”边聊聊职场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