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5-10-19 11:10:29)
1967年是十年文革史上最为混乱的一年,不同组织、不同观点的群众组织之间对立已呈白热化状态,全国武斗成风。郑州的武斗,就是从这一年的五月四日开始的,当时称作“五四惨案”,而我那一天,恰巧也在现场,从头至尾目睹了双方的武斗是怎样打起来的全过程。当时,郑州的群众组织分为“河南二七公社”、“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指挥部”(简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10-10 10:06:42)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登封大金店壹家廢品收購部裏購得壹串用制錢編織成的鞭子,壹看,就是鄉間孩童玩過以後換錢花的“玩具”,前面幾十枚,是常見的道光啊乾隆啊那個年月還隨處可見的清朝錢幣,尾梢部,編結上了壹枚大錢,從廢品收購部出來,我把那些清朝錢幣都扔了,唯獨留下它,這就是現在還珍藏在我手中的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鑄造發行的“大泉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9-30 19:57:30)
我有兩枚鎏金貝。今天,中國人使用的貨幣在大陸是人民幣,在臺灣則是新臺幣,都是紙幣,而在三、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使用的貨幣卻是壹種產自南海的經過加工的貝殼。這種海貝色彩斑爛,非常美觀,商以前,氏族社會的人們是很喜歡用它做為裝飾物掛在脖子上的。它輕小,漂亮,可做裝飾品,有使用價值;它質地堅實,不易損壞,便於攜帶,易於計數,壹只就是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9-27 11:23:49)
說起羅漢錢,壹般來說是有特指的,就是專指清朝康熙年間鑄的壹種特別的康熙通寶錢,這種康熙通寶個頭大小和壹般的康熙通寶差不多,只是“康熙”的“熙”字左邊少壹豎,銅的顏色特別黃,相傳鑄這種錢的時候,把壹個金羅漢像化在銅裏邊,壹個錢裏含有三成金,所以稱作“羅漢錢”。在民眾普遍不富裕,物資匱乏,生活單調的清末民初,天天打交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9-24 19:36:23)
明朝末年,朝廷對外要抵抗後金的進攻,對內要鎮壓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急需花錢的地方很多,籌餉卻是非常困難。政府出了壹個招,即通過固定在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貨幣白銀和制錢的比價,使得銅錢的作價大大高於它本身的實際價值,鑄錢成了增加餉源的壹個途徑,為了獲取鑄利,天啟,崇禎兩朝都是大量鑄錢。1991年,在西華縣壹家廢品收購站裏,我曾幸運的壹次購得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5-09-19 14:49:13)
我有壹枚宣帝五銖。這枚五銖錢,我買的價錢不算低,壹塊錢。那是壹九八八年,我的工資,每月只有41塊錢,而那時,壹枚康熙羅漢錢10塊錢就可買到,壹枚崇禎跑馬20元,壹枚得壹元寶也不過200元。但我覺得值。這是劉詢鑄造的貨幣。那時我在讀電大,剛學過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璽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綱》,知道壹點這位中國歷史上唯壹壹位在登基之前坐過牢的皇帝的事。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9-18 15:07:34)
小小的錢幣,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壹個縮影,準確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的跌宕起伏。有許多時候,正史中沒有記載的塵封已久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是通過對錢幣追根溯源意外解開的。2013年,我曾在中原某地有幸壹次撿漏同時獲得三枚好幣,其中壹枚,是大歷元寶。“大歷”是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代宗李豫的第三個年號。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9-17 20:41:00)
八十年代初,藏泉刚上路,和藏友交流心得,经常会说起天启通宝,如今想来,印象颇深。1620年,在位不足三十天便在红丸案中暴毙的泰昌皇帝崩,崇祯皇帝的哥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启。第一年,朱由校铸造的是为他老爸补铸的泰昌通宝钱,次年,开始在北京、南京等地开炉铸天启通宝。该钱铜质,楷书对读,除了光背外,钱背还有记星月、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9-16 18:13:5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那么几年,每隔几个月,我就会跑到豫东南的上蔡县一次,有时当天去,次日回,有时则会住两天,到农民家里收铜钱。上蔡历史很悠久,遗存很多。想当年,李斯对其儿子感慨的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二千多年后我经常出入的却是上蔡县的西门,那里有个卧龙岗。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后,上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5-09-15 18:04:59)
我以前文章中曾经讲述过,我对有清一朝的钱币,因为过眼太多,知识有限,一开始,是很轻视的,每每收到好钱币,常常是把附带的“顺治通宝”、“光绪通宝”等等顺手丢进庄稼地。当时有这样一个心理,自己淘宝捡漏觅得宝贝了,也得让人沾点光,给别人点好处啊,丢弃了,让别人捡走,高兴高兴,再换几个钱吧。当年这种情况非独我,轻视清钱,几乎是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