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往事重提兑换券(上)

(2025-09-11 11:11:43) 下一个

    上世纪七〇年代末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后,普通老百姓的信件可以往来了,振奋人心,那时候的上海,有海外关系的人们纷纷开始了寻亲。

    我有个舅妈,不仅与美国的兄长联系上了,而且他很快飞往上海探望年事已高的母亲以及弟妹们。那段时间我们的大家庭非常热闹,为了迎接海外的客人,特意粉刷了楼道、墙壁,让老宅子里通往二楼的路更加整洁美观。

    记得那个白天放学回家后就听说舅妈的兄长还带了一位身高二米的美国人一起来,无比的稀罕,他们在老屋的大门口前还拍了合影。傍晚时分客人离去时,弄堂口停着小轿车,我也跟了出去看,坐在车里的外国人对着我说了一句英文,我傻乎乎的不知道回复什么才好。

    晚上在大人们就国际形势的高谈阔论中,我第一次听到「兑换券」这个词,有个远房表哥还拿出几张给大家看,崭新的纸币,说是刚发行的,只有外宾才能弄到手、才能进入友谊商店,而坐落在外滩的友谊商店里面的各种进口优质商品和稀缺物品,在那个封闭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市面上是看不到买不到的。

    「兑换券」是上海人的叫法,它的官方名称叫「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有一百元、五十元、十元等面额,是与人民币等值的另一种特定货币。

    我是大家庭里年纪最小的一个,是个凑热闹的角色,听着大人们讲话,不仅涨见识,也让我好奇,而更让我疑惑的是那家能够使用兑换券的友谊商店,让我联想到学校里老师讲过的我们这一代人无人不知的一个故事,说得是旧上海英美租界里面的外滩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黄浦公园门口曾经悬挂过一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老师说我们自己土地上的公园我们自己却被禁止进去,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落后要受欺负的。

    所以,同样是在外滩,为什么友谊商店只对外籍人士开放、普通百姓只能在门口驻足张望?为此一只大大的问号埋在了心里。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我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在发生着变化,父亲平反后忙碌地教书、办学、从事着外事及商务活动,所以不久之后我在家里又看到了兑换券,觉得它就是比人民币高一等的钱。

    渐渐长大知道的事情多了,视野也开阔了,也明白了特权的存在,譬如那时候乘坐飞机是有级别的,坐头等舱局级干部,坐经济舱处级干部,还需要单位开介绍信才能买到机票,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一个奢望,所以当我第一次听说在高高的天空上还有饭吃,觉得是一件多么有趣又向往的事情。

    又譬如父亲出国后回上海,可以凭着护照进入免税商品有资格买一大件,有摩托车电视机等紧俏商品;再譬如这个兑换券,手握兑换券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可以进友谊商店买喜欢的东西。很多事情都是存在的,只是我小,不知道而已。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后考入上海一家外资银行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节假日同步跟着国外,复活节和圣诞节也都有放假,管理方式和工作节奏都是西化的,每月拿到的纸质工资袋里面装的不是人民币,而是兑换券。

    年纪轻轻的我也成了手握兑换券的人了,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很前卫。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